你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第二季,今天我们继续聊刘勃的《错位的复仇》。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王子弃疾趁楚灵王在东边和吴国打仗,趁机夺取了王位,成为楚平王。即位之后,他一方面努力和秦国搞好关系,另一方面开始大力清洗国内的蔡国势力,全家被杀的伍子胥只好逃往吴国。对于伍子胥而言,吴国是他唯一的选择。因为楚国已经和秦国联姻,而晋国之前已经和楚国和解,两国已经很久没有发生冲突了,当今天下,能威胁到楚国的大国就只有吴国了。
这个吴国的始祖据说还是周文王的伯父呢,这个我第一季聊《狄仁杰真相》那本书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不过在春秋前半段历史中,吴国很没存在感,吴国真正变得强大其实是因为一个叫巫臣的人,这个巫臣原本是楚国的大夫,后来因为怨恨楚国的将领子反投奔了晋国,然后又作为晋国的使者出使吴国,教吴国打仗尤其是使用战车,还让自己的儿子做吴国的外交官,从此,吴国开始和中原各国有所往来,很快就强大起来,成为了楚国在东边的一大威胁,楚共王在位的时候,就和吴国有过多场战争,而且吃了不少亏,他去世的时候,吴国人还趁此机会入侵过楚国。按照中原国家的礼仪,趁人家国丧期间发动战争是不道德的,楚国人虽然被中原国家视为蛮夷,但他们都能做到,可吴国人才不管这个,楚国人当然也料到吴国人会这么做,所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次打败了吴国。楚康王即位之后多次伐吴,双方各有胜负,楚国略占上风。
等到了楚灵王即位的时候,他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方法,那就是扶植越国来牵制吴国,但是,要越国积极攻吴,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越国要足够强大;第二,吴国要足够富庶。越国强大,才能对吴国构成威胁;吴国富庶,越国才会觉得伐吴有利可图。
从某种角度看,第二个条件比第一个更重要,因为有了第二条,越国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强大。
晋国利用吴国牵制楚国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楚国已经发展得够富了。而现在,越国还不够强,吴国也还太穷。
所以楚灵王这个思路和他别的很多思路一样,都是超越时代的,只能给后人乘凉了。
楚灵王在位时期多次伐吴,消耗了楚国的国力,而王子弃疾的叛乱让楚灵王流亡,军队崩溃,未崩溃的部队在撤退的过程中被吴国攻击,损失惨重,所以楚平王时代,楚国的东线防御体系已经不如楚康王时代了,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伍子胥逃到了吴国。
来到吴国之后,伍子胥发现,吴国有一个叫公子光的人,权力极大,已经严重威胁到吴王僚的位置,至于吴王僚和公子光是兄弟还是叔侄已经说不清了,但他们二人都在追逐权力,对于伍子胥来说,他只能站在一方。经过观察,伍子胥发现,公子光显然是更有前途的,于是他做了一次政治投机,那就是帮助公子光登上王位。伍子胥给公子光推荐了一个叫专诸的刺客,想让公子光找到一个好机会,让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昭公二十六年,楚平王去世。还记得吗?吴国人一向喜欢趁着人家国丧期间去打仗,所以第二年吴国就发兵攻打楚国。公子光反对伐楚,于是吴王僚就派了自己的同母弟公子掩馀和公子烛庸去攻打楚国。
同时,吴王僚还派季札出使中原,观察中原各国的情势。这个季札的故事我第一季聊《狄仁杰真相》那本书的时候也讲过,他就是那个谁都认为他应该当吴王,但是他就是不肯当吴王的大贤人。
吴王僚的这两个安排显然是希望自己的嫡系立战功,可问题是楚国人可能没有防备吗?毕竟你们吴国人老这么玩,而且之前就玩砸过,这次就能成功吗?当然不能,所以,吴王僚这俩弟弟一出兵,就落入楚国的包围,被楚国人截断归路,进退不得。季札是会全力保护吴王僚的人,他威望极高,如果他舍命护着吴王僚,公子光怕激起众怒,就不便下手。现在,这张护身符被吴王僚白己丢了出去。那对于公子光来说,现在,就是刺杀吴王僚最好的机会。
夏四月,公子光请吴王僚赴宴,在家中地下室埋伏了甲士。而吴王僚的心态似乎是:我知道你没安好心,但是偏偏要赴你的宴,我到了你家,你还杀不成我,气死你。所以吴王僚布置了严密的防御。
《左传》是这么说的,说这个吴王僚派甲士遍布道路两边,从宫中直到公子光家大门。大门、台阶、内室门、座席边,都安置了吴王僚的亲兵,这些亲兵两人一组,手中的长铍高举交叉。
这个铍是一种武器,攻击部位和剑一样,但是长柄,看起来像长矛,却多了劈砍功能。来者从铍下经过,这些亲兵只需要手起铍落,此人就可能人头落地。
上菜的人要在门外脱得赤身裸体,接受检查后换上另外的衣服,用膝盖行走入内。左右甲士用铍夹着他,直到下一组卫士夹住来人才收手。
对于公子光来说,只要你来了,哪怕你防备得再严密,我也能找到机会。于是,席间公子光假装脚有病,躲到地下室去了。专诸把剑藏在鱼肚子里献上,他本来膝行而前,瞬间暴起刺杀吴王僚,难度极高。吴王僚的卫士反应也很快,两支铍同时刺向专诸。专诸深知,自己一旦躲闪,就再无机会,仍飞身向前。结果,卫士的两杆长铍交叉捅穿了专诸的胸口,但与此同时,专诸也刺死了吴王僚。公子光就此即位,成为吴王,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吴王阖闾。后来季札回来,觉得大局不可挽回,就认可了吴王阖闾的国君之位。而被吴王僚派出去打楚国的两个弟弟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分头行动,投奔了两个小国。三年后,阖闾去讨伐这俩小国,这二位走投无路,才降楚的。
现在,吴王阖闾坐稳了位子之后,就开始向伍子胥讨教对付楚国的方法。伍子胥毕竟是楚国人,对楚国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他的策略是,不停派小股部队对楚国进行侵扰,等楚军疲惫不堪后,再大举伐楚。流动性更强的蛮族,攻击定居的国家,这种骚战术向来是有效的,而对这个时代的楚国,尤其有效。伍子胥判断,吴军小规模侵扰,楚军必然会大规模反击。
楚军会采用这个蠢战法,不是军事上见识不够,而是内政问题。因为楚国政治派系众多,矛盾复杂,没有谁会把国家的灾患放在第一位。
吴国人来了,谁去迎敌?我去,万一我打输了,你们这帮孙子肯定要借题发挥整死我;你去,万一打赢了,你就成了功臣,我才不干呢!所以,要去一块儿去!这就正好落入伍子胥的算计之中。
我们再来看看此时楚国的情况。楚平王死后一年,费无极又挑拨离间,骗令尹囊瓦杀死了几家人缘很好的贵族,因此但凡有点身份的楚国人,没有不骂囊瓦的。
而从吴国叛逃到楚国,并立下赫赫战功,此时担任左司马,也就是楚国最高军事长官副手的沈尹戌就找准机会对囊瓦说:“杀人灭口,仁者是干不出的;您杀人找骂,也不想想为什么,不是很奇怪吗?”于是把费无极的罪行数落了一遍,说要不是他,我们先王可就是位伟大的国王了,您留着他给自己找麻烦,不是太糊涂了吗?言下之意是,这么脏的一副手套,该扔了。
费无极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权势,所以囊瓦轻轻松松就把他全家族灭了。用道德语言表述的话,就是楚国新一代的奸臣把老一代的奸臣除掉了。
这也就意味着,伍子胥具体的仇人,已经死光了。
仇人虽然都死了,但是楚国还在啊,所以此时的伍子胥,他的报复对象不再是人,而是楚国本身。
按照伍子胥之前的方法,吴国折腾、消耗楚国的战争,已经打了整整十年。就在这个时候,楚国把蔡国欺负的太惨了,逼得蔡国投奔了晋国,成为楚国的敌人,伍子胥立即拉拢蔡国组成联盟合力攻打楚国,这是一次冒险。
此前吴国进攻楚国,主要有两条路线:
一是沿长江溯流而上,对楚进行仰攻。楚国的水军对吴国有一定优势,这一路吴军基本没有机会。
二是出动步兵,在淮南向西稳步推进。这是当时的正面战场,楚人被打了这么多年,也算是层层设防,虽然小失败不断,大溃败一般不至于,所以吴军在这个方向进攻,也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现在,因为有了蔡国的配合,可以有第三条进攻路线。
吴军乘船溯淮河而上然后在“淮汭”登陆。淮汭是指淮河和它的某条支流交汇的地方,但具体是哪里已经不清楚了。
只能肯定,吴军一下子深入了楚国腹地,楚国的北方防线和东部防线布有重兵,但都已经被吴军绕开,远水不解近渴。而蔡国早就在吴军登陆处接应了。
吴军并不指望蔡国军队的战斗力,但长途奔袭之后,及时得到补给和休整,很重要。
春秋所谓豫章,是包括汉水以东、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吴军从这里快速穿过,和楚军夹汉水对峙。
汉水自北向南而流,楚国王都蒍郢(在今湖北宜城)就在汉水西岸,已然遥遥在望。
由于得到蔡国的接应,吴军精力充沛、士气旺盛,这是对楚王实施斩首行动之势,不过风险也极高,一不小心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沈尹戌为令尹囊瓦制订了这样的应战方案:您守住汉水,盯着吴军,不管对方奔上游还是奔下游,您确保就在其对岸。总之,别让吴军过河。沈尹戌不必直说的是,不用怕吴军强渡,吴国的船还在淮汭,想过汉水只有临时征集的小船,何况我军在水战上一向有优势。
我去调动方城以外的守军,这支军队本来是防晋国的,但今年晋国弄到饿肚子人吃人的地步,没有危险,我可以放心把这支军队调回来。
但我不是直接回来进攻吴军,而是先去毁掉吴军手在淮汭的战船,那么他们就不可能从水路回去;再去封锁大隧、直辕、冥阨三个关口(均在今河南与湖北交界处),周围都是山,吴军要想回去必须从这里通过。
这样,不管水路还是陆路,我都把吴国人的归路锁死了。他们向前过不了汉水,向后又回不了家,就会陷入绝境。
最后沈尹戌总结说,这个时候,令尹您再和我前后夹击,一定能打败吴军。令尹囊瓦接受了沈尹戌的建议,沈尹戌就去方城调兵了。
可沈尹戌没有想到,接下来事情发生了变化。
沈尹戌一走,令尹囊瓦的贴心人就来了。有个叫武城黑的提议说:“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意思大致是说,吴军的盾牌是木头的,楚军的盾牌是皮革的,正常情况下,皮革盾牌比木头轻便而且防御力强,是优势,但如果拖到雨季,浸水受潮后,皮革的甲盾质量会受影响,咱们应该速战速决。
另外有一个叫史皇的大夫,他对囊瓦说的,才是本质:“现在我们楚国的舆论是什么?人们都喜欢那个司马沈尹戌,不喜欢令尹您。现在沈尹戌制订的计划,摧毁吴军战船的,是他;堵塞吴军归路的,是他……功劳全是他的,您就在汉水这边干等着。那您想想,打败吴国人之后,大家会怎么评价你?你必须速战,不然令尹未必保得住,被人趁机整死也是不稀奇的。”
相比沈尹戌的万全必胜之策,当然是令尹大人的前程比较重要。
于是,囊瓦率军渡过汉水,从小别山挺进到大别山(具体指哪里争议很多),和吴军交战。交锋多次,囊瓦知道完了,想逃跑。
吴楚最终决战地是在柏举(可能在今湖北麻城),已经远离汉水,所以可以推出,之前这些小规模交锋,楚军是赢了的。那囊瓦为什么会越胜越怕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楚军是在家乡作战,而训练不佳的军队,在家乡作战时特别容易当逃兵。普通士兵想的并不是保家卫国,在多年残暴的统治沉重的剥削之下,他会觉得自己是在为那些严酷对待自己的人而战。
入侵者和统治者同样可怕,上战场很可能会死。当逃兵呢?周围的一切是熟悉的,逃了,就像水滴坠落湖泊,从此销声匿迹,好像很安全。
远离家乡的时候,出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当逃兵的冲动反而会少很多。所以三战三胜之后,囊瓦反而发现,自己的士兵越来越少;对面的吴军,却还是那么多。而且楚军越是推进,就越发现周围环境不妙:山岭越来越多,森林越来越多。
战车已经很难奔驰冲锋了,长柄的武器挥舞时,一不小心就会被树枝挂住,吴军长于步战,手中的短剑闪耀着寒光,显得格外刺眼。这是最有利于吴军发挥优势的地形。
囊瓦本身在楚国名声就不好,位置也不稳固,现在一旦打了大败仗,回去估计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他决定流亡国外。这个时候,之前劝囊瓦出战的史皇出来阻拦了:“和平时期你特别喜欢揽权,什么事情都要抓在手里;危急关头你却要跑到国外去,哪个国家会接纳你啊?拼死一战,当初的罪过还可以免除!”你可能会奇怪,这个史皇怎么突然这么有家国情怀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囊瓦是听了他的建议才打了败仗的,如果囊瓦要跑,他是不可能跟着囊瓦跑的,你把人家坑了,还想继续跟着人家,这不是找死吗?可他又不能不跑,要是不跑,自己作为囊瓦的手下,肯定会被当做囊瓦的残余势力铲除,就算他想找靠山,估计也没人愿意搭理他,所以他就要想方设法地把囊瓦留住,他说囊瓦现在逃跑没有国家会接纳,很显然是胡扯,那个时代很多国家就喜欢接收别国的官员,他之所以故意这么说,就是不想让囊瓦逃跑,本质上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已经被史皇坑过一次的囊瓦这一次还会听史皇的话吗?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错位的复仇》,刘勃著;
2.《失败者的春秋》,刘勃著;
3.《春秋》,孔子著;
4.《左传》;
5.《史记》,司马迁著;
6.《国语》;
7.《狄仁杰真相》,于赓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