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没有资格大喜大悲?

贫穷就是这样,没有资格大喜大悲

这是电影《起跑线》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无奈中带着辛酸,“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大部家长碰到教育问题都会提及的一句话。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但凡有责任感的家长,都会把孩子的教育作为重中之重。这不仅是印度的教育问题,也是许多中国父母为之纠结和操心的问题。

《起跑线》里的小女孩皮娅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拉吉是一个成功的服装商人,但他出生在普通市井阶层,说着印地语。受过教育说英语的美丽妻子米图,因为自己无法跻身上流社会。就费尽心机的想让女儿到首都德里顶级教育名校---德里文法学校就读。

为了对妻子爱的承诺,为了女儿的前途,拉吉费尽了心机。他们搬了家,跟上流社会的人做邻居,帮女儿报昂贵的培训学校,托关系,找后门,但是都没有如愿。当他们得知学校每年会有少数给贫困生的名额。不惜放下自己优越的环境,到贫民窟里生活。最后终于帮女儿赢得了入学资格。

他们生活在贫民窟的那段日子,善良的希亚姆的一家主动帮助他们打水,买食物,帮忙找工作……希亚姆甚至为了帮助拉吉给女儿凑学费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路上碰瓷。而他们的儿子同样申请学校失败后,他却安慰孩子“你是最幸运的孩子,学校的录取与否并不能决定你是否幸运,是学校的运气太差。”

贫穷就是这样,没有资格大喜大悲

也许是贫穷教会了他们珍惜眼前的生活,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都要微笑面对。拉吉被到希亚姆感动,出巨资匿名赞助了当地的公立学校。当希亚姆去感谢恩人,发现自己被骗。拉吉是个有钱人,而正是这个人偷了他儿子入学的机会。原本想报复的他,在看到皮娅后却选择了宽容和放弃。他的涵养和大度并没有因为贫穷减少,反而因为能在自己境遇如此不佳的状况下,依然选择为他人着想,显得如此高尚。

穷不失志,富而有仁。拉吉自己去向校长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希望能把资格还给希亚姆的儿子。在被拒绝后,他毅然提出了放弃继续就学。主动把女儿转到了公立学校。因为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教会孩子做一个诚实的好人。作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自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影片的结局虽然太过理想化,但看完还是让心中生出很多感动。

其实所谓的起跑线,是中产阶级父母自身焦虑的产物。因为原来没有很好的家庭条件,多半靠自己辛苦奋斗,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少受点苦。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受优质的教育,今后可以在人生路上顺风顺水。但是生活中不可能没有风浪,即便能够如愿上名校,今后事业有成,或者在上流社会有足够的发言权,也不代表人生就是圆满的。

影片中的校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作为贫困生有幸进入名校,一路奋斗,最后成了一个有话语权的人。但她却没有能力跳脱这个社会约定俗成了几千年的阶层思维,真正为教育做点贡献,为穷人的孩子多争取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最后也沦为一个歧视穷人的所谓精英分子。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思维方式的贫穷。也许按照大众的喜好和生活方式来定义自己的人生,是种无奈的选择。但是,境遇的好坏并不能完全决定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人的幸福指数是与欲望负相关的。欲望越强的人,越容易陷入失望的困境。也会因为这种不满足,让生活变得阴暗。贫穷没有资格,大喜大悲,也未必是件坏事。因为平和的心态,本来就是让自己获得幸福的钥匙。

作为母亲,我希望尽自己的所能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但我更希望教会她,无论贫穷或富有,顺境或逆境,都没有必要大喜大悲。因为人生的路很长,虽然,每个人的起跑线不同,但是没有必要这么早就一争输赢。终点永远都等在那里,在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中,不必急着跑完。无论快和慢,都是一步步向前的过程。累的时候不要跟自己较劲,调整呼吸,放慢速度,可以看看周围的风景。在奔跑的过程中享受跟自己独处的时光。珍惜在身旁陪伴你的同路人。祝贺那些跑得比你快的人,也感谢他们在前面领路。祝福那些在你身后的人,为他们加油鼓劲!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如果能踏踏实实地跑好,那么此生应该是无憾的。虽然没有大悲大喜,但一定会从容而美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