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时候,让我联想到的就是我们如何来更加自信及勇气来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讨厌、不喜欢与否定,下面跟着我看看此书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在第一次快速阅读的时候定的目标是“如何不受他人的影响而活出精彩的自己” 快速翻阅提取到了四个关键词:人际关系的烦恼、活在当下、不再寻求认同、不幸与选择
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有一个朋友她就特别不喜欢与人交际,当时我觉得是她的性格的问题,后来我才知道她是非常不自信的。还特别想求得别人的认可,如今关联上就是她不是性格的问题,而是她在害怕人际交往中自己得不到认可与肯定
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活在当下
过去的创伤、情结之所以会影响到现在,是因为这过去还有很多没完成的部分。的确,每个人的创伤最终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和人们现在怎么理解它有关——过去的经验会在以后被不停地重写:很多事情在发生的时候人往往是不知道它有什么含义的,那些事情对人真正的影响,离不开人们后续的处理。这也是阿德勒说的“当下”。
自我接纳是就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城市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不再寻求认同
当我们纠结于一些事情的时候,搞清楚这是谁的“课题”,是最重要的事。
比如,孩子的学习问题,就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再有,过度关注别人的感受、想取悦所有人,也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表现,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很多人会把阿德勒心理学,这样的个体心理学理解为自私,但其实不然,当我们学会课题分离时,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从含糊不清,回到边界清晰,因为在中国的哲学系统里,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中国的哲学,特别着重在于人的维度上进行研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就越容易在人际关系上裹着爱的名义,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复杂,好像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样才是爱!课题分离并不是自私,而是我们有勇气,拿回对于自己生命的主动权,对自己的生命负全然的责任,但每个人都能分清彼此的课题边界时,人际关系就恢复了简单,而你也将不再害怕被人讨厌。
不幸与选择
感到不幸的人,不是因为生来不幸,而是因为选择了不幸。
任何问题都把自己的不满一切都归罪给他人或者环境,自己可以保持现状而不做任何努力或者改变。
人的生活态度与外界无关,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以上就是《高效阅读营》学习拆解的书籍了,利用思维导图真的可以散发自己的思维,且可以连贯起来很多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