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更多的学习共同体发现最大的好处就是知道了更多精彩的书目。今天晚上郝月月老师为我们分享的是《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一本亲子教养的书,一本送给父母的书。
现在的我们是由无数个过去的当下塑造而成,我们必然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那么我们教育孩子的模式就很有可能是继承我们父母而来,我们的父母又是传承他们的父母,而随着社会条件、社会实践、环境的变化,我们养育孩子的模式应该与时俱进、科学化,毕竟人类的理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演进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提升的。
当我成为了妈妈,在我的身上发现了更多我的母亲带给我的影响,比如关于吃饭挑食这个问题。我小时候吃饭是很挑的,许多蔬菜都不吃,我又是家里最小的,所以每次做饭大人都是趁着我,我喜欢吃什么就做什么,母亲为了哄我吃青菜,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吃这个对眼睛好,吃了头发黑,会变得聪明。”而当我的孩子挑食时,脱口而出的竟然是当初我的母亲说过的话,“吃这个对皮肤好,眼睛好,多吃点长得漂亮”。
看,我受到的影响是有多深。即使吵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自己对于孩子的某些反应也许来源于过往的经验,而不是针对当下的情境,例如:当小时候的我们大吵大闹时,父母也许本能地以为我们无理取闹,从而选择忽视我们或者对我们发脾气。而到了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时,我们很有可能惯性地复制父辈的模式对待孩子,但孩子这一次大吵大闹可能是因为孩子身体不舒服或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以以前的方式对待孩子就不合时宜,非常不利于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以及孩子优秀品格性格的养成,况且孩子的大吵大闹其实不是孩子触发的,是过往经历唤醒了深藏我们心底的感受。
尤其在当了二孩的妈妈,我的心里是幸福满足的。然而,在上了一天课回到家孩子还吵闹不停的时候,在需要孩子睡下后静心整理文档俩娃却迟迟熬着不睡时,在刚收拾完房间被俩娃瞬间“恢复”到收拾前时,在因为情绪上头对孩子大吼大叫之后......都让我深深体会着“当妈妈就是一个不停崩溃的过程”。当然,做为妈妈,我无法选择躺在崩溃里奔溃,每一次和奔溃拥抱一会儿后,依然得爬起来迎接下一次崩溃。在暑假中又一次的崩溃后,我突然意识到,两个孩子在用行动提醒我,我自以为掌握的育儿知识,如今已跟不上他们的成长了。没有人教给我如何当妈妈?突然之间我就成为了妈妈,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而这本书里从亲子关系的传承、孩子的成长环境、回应孩子的感受、从孕育开始建立亲子关系、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以及亲子沟通等方面,深挖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概括来说,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这本书传达出的核心理念是:孩子不是待处理的工作,也不是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与他们感同身受,建立安全、相爱、包容的亲子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这本书的开头就特别吸引我。作者说道,做为父母,我们可能会因为童年留下的一些烙印,在潜意识当中影响着我们的育儿方式。我们可能因为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出的要求,感到愤怒等负面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并不是孩子触发的,是因为过往的经历,唤醒了我们在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同时,作者也提到了解决方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先要去正视、接纳、承认自己的感受,先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这样我们才能驾驭情绪。
每次果果吃饭的时候总是会去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边看书边吃饭,逗一逗兔子,这个时候如果我提醒了两声没有反应,我就会很生气,甚至拍桌子。看了这本书以后,受到启发,我就回忆发现,我小时候吃饭时我的父母也不让我做别的事情,吃饭就是吃饭,为什么要做别的事情?想做,那就快点吃完饭。并不是说他们的规矩和要求不好,而是在我的成长经历中,这些规矩和要求让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就在潜意识中影响了我的育儿方式。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根本不可能改变,他们从不说对不起、从不接受孩子的反驳,我得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可是,等他们成长为父母,却又不得不感慨“我曾经发誓不做自己父母那样的父母,结果还是活成了父母的样子。”所以,作者才在书中说道:我一张嘴,说出来的话竟然跟我妈妈如出一辙。
过去的,我们已经无法改变。可是,孩子的未来,还需要我们来引导。我们的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已经是父母当下能给我们的最好的,无论如何,我们才是自己子女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