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蔡康永老师的情商课,关于情绪表达。
表达情绪时,我们常常容易失控。非暴力沟通的准则之一,就是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并且解释原因。有一种关键句式,叫做:“我感到怎样怎样,是因为如何如何。”
比如领导批评说:“报告又没做完,你这是故意让我难堪、惹我生气吗!”这很容易令你产生抵抗情绪,因为他将生气的责任,推卸到你的身上。
但如果他说:“报告又没做完,我感到很失望,因为这样会导致我无法向上司交代,而且我会觉得是你刻意不尊重我。”
这样一来,虽然同样严厉,但会让你明确领导的诉求,不至于产生误会。
再比如说,妈妈辅导孩子做功课,孩子贪玩没有做完,妈妈就批评说:“你是故意要让我生气吗?”妈妈将生气的责任推卸到了孩子身上。
但如果妈妈说:“作业又没做完,我很担心你被老师在课堂上批评,没巩固好旧知识而赶不上新功课,同时我可能还会因此在家长群被老师批评。”
这样孩子更明白了妈妈所想,没有过度情绪化。
我们要让自己好懂一点,不要常常犯表达情绪时候的错误,这样别人才会比较好懂我们。
1. 表达情绪时,最容易发生的第一种失误,是给别人贴标签。
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对别人的抱怨,有没有用过这一类的字眼?比方说:“你老是这个样子”;“你永远都搞不懂我”;或者,我们喜欢讲对方,“你就是这种人”;“你就是不负责任”;“你就知道吃”……。
这种表达方式,也许说出口的时候觉得很过瘾,可实际上,是过度放大了情绪。我们花了不少的力气好不容易摸索清楚了情绪的模样,当你要把这个箭射出去的时候,却在外面包着一层浆糊,这样怎么可能射得准呢?
在我们从小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常常经历被老师或家长习惯贴标签。做老师的其实很辛苦,修改作业在评语栏写评语的时候,他可能要给班上几十个学生贴标签,只好绞尽脑汁地去写,“这个学生个性内向,那个学生过于急躁”;“这个学生很勤劳,那个学生太好强”……。小时候,看到老师这样给自己评语,也许心中隐约就真的相信了“自己是这样子的人”。
可惜的是,我们在生活里面对别人,可能就没有这样的耐心。对方用放大的字眼讲我们,我们很容易就用放大的字眼回敬过去,这样一来一往,本来可以沟通的情绪,只好宣告失败。所以,避开情绪表达的第一种失误:避免用放大的字眼。
2. 情绪表达的第二种失误,是我们很喜欢把自己的“情绪的责任”推卸给别人。
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在我们心里面,会比较少罪恶感。可是,情绪的表达上面,如果习惯了把责任推卸给对方,我们就会无法负担起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比如可能有时爸爸妈妈心情不好,走进你的房间,看到你房间乱七八糟都没有收拾,妈妈就会很生气地说“你老是不收拾房间,你整天只会惹我生气”,这时候你就会想说“我有要惹你吗?是你自己要生气吧!”
再比如我身边有些喜欢谈恋爱的女生,总习惯抱怨男生不解风情,不够贴心,在等着世界上有一个真命天子,都不需要任何的沟通,就能够完全地理解她。我们试想下,那么多人喜欢抱怨,为什么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真正的懂我?我们可不可以顺便让自己好懂一点,而不要把责任都推给对方?
当想要表达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句子的主词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对方。如果我们不是以情绪为耻,不是怀抱着罪恶感,应该就要勇敢地把自己当成是情绪表达的主词。
3. 表达情绪的第三种应该避免的失误,就是常常没能爽朗、 明快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情绪表达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说;有时候说出来会得罪人,我们只好拐弯抹角地表达我们的情绪。有时候,这是不得已的,可是的确会造成混乱。
可能你的朋友做错了事,踩到了你的地雷,你当下其实很生气。朋友对你说“对不起”,可是你回答“说对不起有什么用”,这时候朋友就必须要去猜测。所以,你要的是什么呢?是更隆重的道歉吗?还是我们两个必须从此绝交,不再做朋友?”
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可能是真的太生气,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可是,给自己一个稍微冷静的机会之后,应该就能够表达出来,你需要的是什么?
否则,你就等于是在押宝,你押的是“对方到底猜不猜得中你的心意”,可是他都已经得罪了你,表示他第一次就不太懂你了,你还期望他第二次更懂你,这不是在故意让自己更加生气吗?
反思自己,我一直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很难明确地表达我的情绪需求。其实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比如不想见某个人,就不要见;不想去某个场合,就不要去。可是在说明理由的时候,不要用那么伤害别人的理由,而是用比较和缓,能够被大家所接受的理由,才不会给自己惹麻烦。
表达情绪的时候,勇敢地提出诉求,是一个很难练习,可是很值得做的功课。
总结下,我们要练习情绪表达的时候,避开这三种常见的失误:
不要用情绪性的字眼,不要滥用放大的字眼;
不要把情绪的责任推给对方;
不要让别人去猜测我们模糊的情绪诉求。
希望我们能够顺利地表达情绪,好好地表达情绪,这样,懂我们的人才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