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刷新了我对“成本”和“租”这两个概念的认知。下面我将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一次复盘和解读。
成本
概念:成本是放弃了的价值最高的代价
解读:成本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将它放在嘴边。通常用来指代做一件事的具体成本。譬如要造一座商用住宅楼,我们常常盘算的成本会是建造过程中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等具体要素。然而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就过于狭隘了。
经济学中的成本,指的是放弃了的价值最高的代价。怎么理解呢?我们还是以上面提的住宅楼为例。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手中的资本,或者说资源,其实是那一块还未开发过的土地。
对于一片闲置的空地来说,我们有无限多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在它之上建造住宅楼,也可以选择建造大型商场,还可以选择建造游乐园,甚至可以选择就让它是空地一块。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决定了要在这造一座商用住宅楼,是不是同时就放弃了商场、游乐园,空地这些可能的选项?
我们建造住宅楼的代价,就是放弃了它所有的其他可能性。但是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哪一种选择会给我们带来最高的利益,可能是商场,也可能是游乐园价值更高。这其中价值最高的一个选项就是我们所付出的最高的代价,而这也就是我们建造住宅楼所承担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的高低往往不是由我们自身决定的,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评价。商住楼也好、游乐场也罢,具体哪一个更值钱,哪一个代价更高都应该是由社会来衡量。
租
概念:有一种资产,不以收费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资产带来的收入就是租,这是一种相对旱涝保收的收入
解读:我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第一个反应肯定联想到房屋租金的“租”,但大家现在肯定也猜到这只是个狭义的理解。
相比起成本,租的概念要更加艰涩,我们还是举个栗子来看。以我自己的工作为例,我的工作是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基本都差不多。这个意思是,我的工资高低不由我的直属领导决定,不管我表现好坏都对我的收入影响不大,这是前提。
现在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此时的资产就是我的工作能力,或者说工作效率。因为工作的稳定性,我可能不会轻易去更换这份工作,也就是说哪怕它削减一部分我的工资,只要还在我承受范围呢,我就会赖着不走。
我的承受能力来源于什么呢?它来源于我可替代的工作能支付给我的工资,意思就是如果我不做这份工作了,我的第二个职业选择能为我带来的经济收益。那么大家就能理解了,只要我目前的工资不低于我第二个选择可以提供的收入,我是绝对不肯走的。(是不是有点成本的意思在里面?)。
这样来看,因为不管我做好做坏,当前的收入始终高于我的第二选择收入。这多出来的部分岂不相当于我白赚的?经济学上就把这部白赚的收入叫做“租”。
那么大家肯定会想,我越偷懒,我的租不就越高,我白赚的不就是越多?其实不然,因为我是要付出代价(成本)的。表面上看,我享受了偷懒带来的一时的舒适。但是从长远来看,我可能会因为在领导的心目中留下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形象而失去了进一步升职的机会,我将会因此损失更大的利益。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一件事情基于“租”和“成本”的两面性。竞争会让那些旱涝保收的资本逐渐变成成本,那些懈怠的做法终归还是会付出代价。我们应当通过自身的勤勉努力去不断提升自己的资本(资产),减少自己的“租”。只有现阶段“租”的不断减少,才代表着你离更高阶层的“租”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