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七:
原文:文子曰:夫人从欲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国则乱,以治身则秽,故不闻道者,无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静。原人之性无邪秽,久湛于物即易,易而忘其本,即合于其若性。水之性欲清,沙石秽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遗物反己。是故圣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其为乐不忻忻,其于忧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倾。故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说之,称圣德高行,虽不肖者知慕之;说之者众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以然者,挈于物而系于俗。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生,我无欲而民自樸。”清静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祖也,三者行则沦于无形。无形者,一之谓也,一者,无心合于天下也。布德不溉,用之不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于无,实生于虚。音之数不过五,五音之变不可胜听焉,味之数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焉,色之数不过五,五色之本不可胜观也。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其全也敦兮其若樸,其散也浑兮其若濁,濁而徐清,中而徐盈,澹然若大海,汜兮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
注释:文子认为:如果人一味跟随自己欲望的引导就会逐渐沉迷于其中而失去本性,行为就会偏离正常状态,如果用个人的私心欲望治国就会混乱不堪,用个人的私心欲望治身就会污秽不堪,所以不懂得大道的人,就根本无法返回人的天真本性,不了解万事万物规律的人,就不能做到清静无为的状态。人刚来到世间时的本性表现为天真的状态,没有奸邪的心机和不良的欲望,在人世间厮混的时间长了,与外物接触多了,不能把持自己身心的时候,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变得与所接触的外物越来越像的状态。水的本性是清,沙石混入之后就混浊了,人的本性是天真,平和,然而人对欲望的迷恋何奢求逐渐混淆了天真、平和的本性,只有圣人能够做到忘却外物返归自我的本性。因此圣人不用自己的智慧操控外物,不以自己的欲望破坏平和的状态,他高兴的时候不会过分喜悦,他忧虑的时候不会过分耽忧,因此能够做到居高而不危险,处变而不倾颓。人们听到美好的言语和有利的计策的时候,即使是愚者也会感到高兴,被众人称赞为崇高的德行和高尚的行为的时候,即使是不肖的人也知道羡慕;但是懂得高兴的人众多而真正采纳的人稀少,表示羡慕的人多而能够做切实施行的人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外物牵绊而流于世俗成见和缺乏自己的判断标准。因此老子就说:“我做到了清静无为而万民自然而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可以不无故生事而万民自然富足,我追求自我的内心修养而万民自然也会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不去追求极端的物欲那么万民自然会回归纯粹素朴。”这是因为清静无为是德的根本,柔弱浸润是道的功用,虚无恬愉是万事万物最初的状态,如果人能够做到这三点,那么就会返归淳朴、自然的大道,达到无物无我的无形境界。无形,就是万物归一,万物归一,就是循道而无所用心,所以能够德合天下。德恩润泽于天下却不会枯竭,利益遍布于天下却不会疲累,想看却看不见,想听却听不到,道虽然无形却产生了有形的万事万物,道无声却产生了五音鸣响,道无味却产生了五味调和,道无色却产生了五色斑斓,所以有诞生于无,实生于虚。声音的数不过五音,五音的变化听不胜听,味道的数不过五味,五味的变化尝不胜尝,颜色的数不过五色,五色的变化观不胜观。然而对于声音,只要宫音确立了,五音就可以确定了,对于味道,只要甘味确立了,五味就可以确定了,对于颜色,只要白色确立了,五色就可以确定了,对于规律,执一的原则确立了(宇宙最基本原理),万事万物就自然而然的发生出来了。因此,一的原则,放之四海皆标准,一的功用,立于天地皆成功;大道浑然一体好像纯粹素朴,大道散于万事万物,好像纷纷扰扰大不相同,但是,抛开表面现象可以看到本质,解脱纷繁变幻可以看到大道归一,波涛不兴像平静的大海,翻滚升腾像浮云变幻,大道若虚、若无却又有规律可循,而且时时刻刻都在发挥作用,大道好像随时都会结束,但是却又可以长久的存在,亘古不变。
有言:道返,清静无为,恒常。
人之天性,本来就是天真与纯粹素朴,就好像赤子出世,混沌天然,毫无心机、欲望与利益之念。所谓“久湛于物即易,易而忘其本”,是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秉持本性,受外物,他人和环境的影响而日益极端,无法知返,于是或者陷于穷奢极欲,或者困于划地为牢,或者惑于蒙昧无知,始终不能找到自己适宜的位置,不能得其所宜。是以人本无忧,私心、嗜欲、贪婪成性害之,万事万物本无扰,随着人类的能力大了,智慧高了,力量强了,整个世界就因人类之变化而纷争不已,兵连祸结,沧海桑田。
看来,只有人类的内心能够回归最纯粹素朴的本性,回归崇尚自然而然的天真状态,或者通过自修能够静心诚意,定性弃智,达到神明精诚的境界,通过体道、悟道、知道,最终能够寻找到个人和群体知止、知足的适宜位置,从而循大道而归一,从而一统而万归之,一化而万出之。
那么怎么能够做到执一呢?还是回到自修这个基本方法上来。首先是仔细理解“知止”和“知足”深刻含义,其次是坚定不移的努力贯彻执行到行动中,在止、定、静、安、虑、行等一系列终始循环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内涵和外延,最终在知道的基础上,能够循道而行,做到动静有据,进退随时,顺道而常,行道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