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我参加了作家赵丽宏在上图举办的讲座,讲座中一段他儿时与图书馆结缘的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喜欢阅读,也喜欢去图书馆,这份喜爱伴随着我成长,时时让我感受到生活与生命的喜悦。
2021新年之际,我无意间整理出当时讲座上记录的笔记,以及当时有感而发的点点文字,遂成了这篇文。
小学和初中
记忆中的童年,比起与小伙伴玩耍,我更喜欢一个人呆着,那时家中的藏书不多,我能看懂的文字也少,能记得的只有一些连环画上的图像。
上了小学,因家人叮嘱要与学习成绩好的小伙伴相处,我便经常与一位班干部在一起,我们住得很近,她很爱看书,在她的带动下,我也逐渐爱上了阅读这件事。阅读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勉强与不愿,那是与生俱来的,顺其自然地被吸引。
我们会常去上海南京西路上的少年儿童图书馆。
小学的课业压力不大,但按部就班的学校生活相当枯燥,又限于90年代国内的生活条件所限,课余的小孩子们除了完成作业,其实没什么事做(那时补习班没有兴起)。如今想来,小孩子能做的也不过是看电视、看书、去公园。
所以一旦休闲时间特别悠长,比如寒暑假时,我通常就是看电视。然而只要有一本我喜欢的好书在手,我总是会去看书,任由电视机的背景声音如何烦扰,我也充耳不闻。印象最深的是暑假时期,我会以一天一本书的速度看书,这些书通常是图书馆里借来的。
所以暑假期间,我几乎天天去图书馆。
我儿时深刻体会到心流(Flow)的时间,大多是在专注地看书。什么书都看,看得最多的是国外作品:《福尔摩斯探案集》《亚森罗平全集》《希区柯克悬疑故事》《王子复仇记》《三个火枪手》《王子与贫儿》《小妇人》《创龙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老师让我们多看看“世界名著”和“中国名著”,而“中国名著”中的经典作品,比如鲁迅、巴金等文集,或是四大名著、经史子集等厚重的文体言语,是小孩子看不懂,也不愿碰触的,因为开篇就觉得太过沉重。
不过,对书本的入迷最深的一次,却是在图书馆看“中国名著”——《雷雨》
韩寒,郭敬明,余秋雨,《围城》
关于书的记忆,几乎都是美好的,因为书本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不过当时难免也会觉得悲观,因为世界上的书太多太多了,我觉得自己毕生也读不完。
高中
高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