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个群
数学一个群
英语一个群
每天打卡,布置作业、交作业。
移动互联网时代,便捷的沟通方式,让孩子们看起来学习、写作业方便了很多,但其实却让家长苦不堪言。
“停课不停学”那段时期,网上上课确实是挺好的一个学习模式,不能去学校上课,用网络教学无可厚非,但凡事过犹不及,学校、老师对网络越喜爱,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就越严重。
表面看起来,各种app、各种群的加持,让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以督促孩子不停地学习,但是无处不在的督促并没有多大的效果,爱学的学生不用督促都会学,不爱学的学生再督促也没有什么用,反倒是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成为了标配。
没有多少自制力的孩子,手里有了手机,你就是不让他痴迷都不行,想想多少成年人对于手机都没有一点抵抗力,更何况是没有自律性的孩子了。
不给孩子手机,没法打卡,没法完成作业,没法交作业。
给孩子手机吧,作业潦草完成,不会的用那些搜题app一搜,然后把答案一抄,作业抓紧时间完美地完成,剩下的时间,玩游戏的玩游戏,看小说的看小说,愉快的一天在手机的陪伴中欢乐的度过。
这就是这个寒假孩子们的真实状况。
如此的学习,有什么意义?
以前,家长们还有理由不给孩子手机,写完作业了,还能看看书、玩一玩。
现在,孩子们各个有手机,书也不看了,也不在一块玩了,手机就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以前,有不会做的题了,还查查字典,翻翻辅导书,自己思考思考。
现在,搜题app一搜,非常快、也容易、更准确,但是还有几个孩子能用心思考呢?虽然除了有答案,这些app也提供了解题思路和技巧、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但答案都抄到作业本上了,有几个孩子还会看这些呢?于是很多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思考的主动性。
动脑子的过程,如今变成了动动手指的过程,这到底是便利了还是依赖了?是促进教育了还是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教育需要的是言传身教,学习需要的是观察思考,移动互联网对教育的与时俱进,并不是一件好事,凡事都有个度,如何把握这个度,不助长学生惰性、不让学生痴迷手机、不让学生加速近视是学校要思考的问题。
好在,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了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期待,这个新学期孩子们用手机的频率能降下来,对于手机的依赖能减轻,最终回归到查字典,翻辅导书,自己思考学习的正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