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的“躺平式”干部,躺平式干部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实干不担当、对工作被动应付的干部,这类干部不仅对自己不负责,对工作不认真,而且还影响其他人员的干事创业热情。整治“躺平式”干部刻不容缓,要从“思想教育”“体制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着手,精准发力、狠治顽疾,让干部“不敢躺、不能躺、不想躺”。
加强教育培训,让干部“不想躺”。“躺平式”干部之所以选择“躺平”,是其思想上出现了滑坡,没有理想和目标,导致工作上得过且过。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传承红色基因,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工作、融入平时、融入生活,让敢为善为、善作善成的精神融入血液。要加强理论学习,念兹在兹、常学常思,勇于实践磨砺心性,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增强本领,避免本领恐慌。
健全管理机制,让干部“不能躺”。构建起“平时考核全面识别、年度考核精准识别、专项考核重点识别”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干部考核评价鞭策指挥棒作用,真正把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选人用人导向落实到位,并对“躺平”干部亮黄牌、敲警钟,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要严格执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细化下的表现和措施,加大“下”的力度,不光免职还要降级,树立全面从严管党治吏的鲜明导向。
强化日常监督,让干部“不敢躺”。要强化日常监督,咬住“常”“长”二字。整治“躺平干部”不是一阵风,而要采取“日常监督+专项整治+专题调研”的方式摸清摸实干部作风现状,对在工作中出现的“表态”之后无“表现”,服务群众靠“表演”的干部,采取“警告+跟踪”周密管理,坚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的工作格局,监管干部要做到“监督常在、管理常态”形成长效。更要采取“该通报的通报、该问责的问责、该降职的降职”等系列措施把板子打到“躺平者”身上,让“痛感”传到心上,达到“处理一个、警示一片”的效果,彻底清除“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怪圈,让“躺平”干部“躺不住”、让混日子的干部“混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