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将法是人们最熟悉的心理战的形式之一,简单说来就是通过刺激性的话鼓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激将法自古就有,古代兵书上所说的“激气”、“励气”之法和“怒而挠之”的战法都是激将法的不同形式。前者是对己和对友,后者则是对敌。
激将法主要是通过隐蔽的各种手段,让对方进入激动状态,如愤怒、羞耻、不服、高兴等,从而导致情绪失控,然后在无意识中受到操纵,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说到底,人是感性的动物。所以在心理博弈中,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感情的力量,来激发人的积极性,调动其热情和干劲儿。“激将”就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激将术一般有下列几种:用高帽赶鸭子上架;故意贬低,挑起人的好胜之心;吹胡子瞪眼睛,敲桌子点鼻子,惹人发怒;冷冷冰冰,或佯装不信,使人吐露真言。进行心理战的过程之中,一是看忍功耐心,谁更冷静;二是看谁扮演得更天衣无缝,使对方察觉不到自己的真实意图。
鲁文公元年,楚成王想废掉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听说了这件事,但不知是否属实,就去问他的老师潘崇:“我现在如何才能得知这件事的真伪呢?”
潘崇对他说:“你现在要做的是宴请成王的妹妹江,席间故意对她不尊重,激她说出真相。”
商臣采纳了潘崇的建议。当商臣在席间对江无礼时,江非常愤怒,并大骂:“好啊,你这个卑贱的东西,难怪君王想要废掉你,改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赶紧告诉潘崇:“确实有这样的事。”
潘崇问商臣:“您甘心做王子职的臣子吗?”
商臣说:“当然不甘心!”
潘崇又问:“那你会不会离开楚国?”
商臣说:“不会。”
潘崇再问:“那你敢不敢发动兵变弒杀君王?”
商臣答道:“敢。”
同年十月,商臣率领东宫守卫包围了成王的宫殿。之后不久,成王上吊自杀。后来商臣即位,成为穆王。
潘崇激将一招非常高明。在那样的条件下,如果用“软”的方法来获得事情的真相,由于事关重大,他人必然是守口如瓶的,而难以奏效。然而潘崇选择了通过激怒他人,使他人的情绪不受控制,从而无意中吐露事情的真相。
用激将法识别真情,能使自己看清事实的真相。当然,激将本身也包含暗示,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看看对方的反应态度。人的内心世界常常是一个打不开的“黑箱”,通过有目的的激将,就可以通过对方的反应得到想要的信息,研究这些信息和它们的变化规律,就能推断“黑箱”中的真实情况。
1964年4月,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率团赴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筹备会。他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一见面,就发现双方意见不一致。按苏加诺之意,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地点仍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时间就定在当年。陈毅则说了自己的想法:第一次亚非会议已在万隆开过了,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地点应从非洲国家中选。
显然,双方的观点不一致,这就给筹备会投下了阴影,埋下了争执的导火索。为了坚持观点,说服苏加诺而又不失和气,达到寻求共同点、广泛团结国际友人的目的,陈毅从替别人着想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了对方,照顾了苏加诺这个前东道主的面子,以便使苏加诺改变主意,接受自己的观点。他对苏加诺总统说:
“非洲的独立国家有40个之多,总统阁下如果主张在非洲开,就是支持了非洲的斗争,这样你就站得高、看得远,顾全大局,表现了政治家的风度,证明了你没有什么私利打算,你去发言就响亮。”
这恰似设身处地为苏加诺着想的婉转辩词,丝毫没有固执己见的火药味,它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总理首创的万隆精神,又高瞻远瞩、鞭辟入里,简直就像苏加诺的顾问在为其出谋划策。苏加诺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但他似乎有碍于情面,虽然点头称是却不愿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仍坚持当年开。
机敏的陈毅元帅发现问题有了转机,于是趁热打铁,又幽默诙谐地说:
“你是总统,我是元帅,我给你当个参谋长,你要不要呢?”
如此和缓、商讨性强的语言,既照顾了苏加诺的情面,尊重了这个前东道主的地位,又充分体现了寻求团结的万隆精神。苏加诺自然无法回绝,唯有称是。
“激将法”中的“激”,确切地说,就是要从对方在意的角度去激对方,让对方感到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应该,必须去干。但是激将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实际思想状况和个人能力、个性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其他的一些重要因素,对其期望、刺激要适度和适时。为此,主动实施激将法的人必须经常和实施对象进行“心理换位”,以实现心理上的沟通和“相容”,保证“激将”的可接受性,发挥这种心理博弈的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