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大抵是因为在接触一段时间的近现代历史和近现代代文学以后,对晚清民国这一时期的学者以及学术产生了些探究的欲望。正如《学术江湖》的著者所言之,民国学人身处于千载不遇的大变局之中,又受到古今中外贤哲的熏染浸淫,出现几位极具代表性的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学术大家似乎不足为奇。世人总说时势造英雄,但又何尝不是英雄造时势。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物,让人难免会生出几分臆想来,我实在好奇这幕后的故事是否与我想象的那般精彩。
实际上,每一本书的前言和绪论我都会很认真的去看,有时我甚至认为书的前言和绪论较于正文本身更有趣。桑兵先生的《学术江湖》,这本书的绪论我也很认真的看了看,从中收获颇多。学问尤其史学研究,就算是绝顶聪明的人也是需要花时间去下笨功夫的,这是著者的观点。这种说法有几分道理,学术研究确实是需要有一个沉淀积累的过程,尤其历史研究更是如此,光是基础阶段的学习与探索我尚且觉得知识储备不足,更遑论深入研究了。此外,著者提到:研究学术直面文义,而不探究学者本人的活动以及追究同时代的相关文本史事,容易望文生义,也难免穿凿附会和断章取义。这一点也是值得我思考和引以为鉴、引以为戒的。
“民众喜闻乐见与否,不应作为学术标准”,著者的这句话时期使我印象深刻。本书著者认为,学问是少数有志者的兴趣,是二三素心人的志业,往往曲高和寡,雅俗共赏和老少咸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境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认同著者的观点,专于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困于世俗累于物质的确不利于学术研究。但是脱俗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它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数。
此外,通过正文的阅读,我也对晚清时期的学人与学风有了初步的印象和了解,从学者们的一段段话、一封封信件中,也无意间窥见一些那时那地那人的那些事。有趣的,无聊的,简明的,复杂的,你来我往,明争暗斗,名利与学术……这本书是著者对晚请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与呈现,也融入了著者自己的一些态度与观点,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与理解,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学术背景和学人治学态度与风气。总而言之,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