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阅读的方法
阅读也分有效阅读和无效阅读,你的阅读是否有效,可以通过阅读效果自行检测。你阅读的内容决定了你的阅读之法。象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能更多是一种消谴性阅读,当然也不排除专门研究者的研究性阅读。对于普通阅读者而言,这类体裁的阅读,更多是建立在消谴和娱乐的基础上,通过文学作品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象管理类、商业著作,我们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从中汲取应用性知识和方法,加强自己在某个方面的实际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至于象哲学、历史、教育学、法学等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的阅读,我们可能更多出于对知识的兴趣,对人文素养及其专业知识追求。针对不同内容的阅读,我们所采取的方法可能有所差异。但就阅读本身而言,也有着普遍性地适用原则和方法。一本书,当你阅读完以后是否在脑海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观点和相应的知识框架?是否会在若干天以后,对其内容是否还有印象?这实际上就涉及有效阅读和无效阅读的问题。看起来我们读了好多书,但最后都没什么深刻的印象了,这是一件比较闹心的事情。“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是否经历着这样的痛苦和挣扎。如果读了书效果体现不出来,那样的读书实际意义就不是很大。就如同你学习一样,虽然表面上是学了,但并没有把知识和内容吃透,也只能是一种表面的功夫。检验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就是考试,通过考试来反馈你掌握学习的程度。对于读书来说,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测量你阅读的效果。你对书中内容和观点的掌握程度,能有多少新知留存在你的大脑中,并且能够随时调出来去使用,这就是读书的真正效果。我们通过阅读一方面要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自己在丰富的知识视野基础上洞察世界,研究世界,向周围世界输出合理的、有建设性的观点,增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大量阅读,进行理论创新,指导当下社会实践,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取得阅读的以上效果,必须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根据体裁不同,对阅读内容进行合理筛选,从自己阅读的目的出发,抓住阅读的关键和核心,掌握阅读的内容,并围绕这些内容引入自己的体验和经验,阐发自己对这一知识的具体理解。也就是从阅读到理解,到刻意引入经验,到符合自身的知识性应用,实现阅读的知识内化。其次,运用自己的认知框架,把阅读内容整理归纳,形成体系化的思维导图,便于自己从整体上掌握阅读的内容。再次,一定要有阅读以后的自我输出,那怕是很小的输出都可以。可以让你对阅读中某一观点达到深层把握和持续思考。最后,把阅读的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讲述出来,达到育人和感人他人的效果,这是阅读的最大收获。讲就是一种刻意练习,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逻辑梳理和深层次、体系化的加工,从而让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一种学识和修养,来引导自己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