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方法利器:课题分离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指出遇到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是谁的“课题”?

    一、  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对家长来讲,不干涉“孩子的课题”,太难了。我花了很久才克服这个习惯。我这个习惯的改变是在一次一次的冲突后,孩子教育没有产生任何正面效果的情况下被逼着改变的。

    阿德勒说: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可以了。

      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这类的话,但其实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

      “课题分离”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在孩子没有求助的时候,也不可以指手画脚。

        当然“课题分离”适用于任何人的交往与沟通。因为“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二、我的课题分离在我的日常沟通中,经常遇到就一个主题把很多问题搅和在一起的事情。   

    周末孩子告诉我他作业没记全,让我找同学家长要一下。

    因为刻意训练过“课题分离”这个技能,我知道孩子需要的帮助是找同学要到记的比较全的作业。

    遇到有人扯三扯四的时候,引导他我们目前只聚焦现在需要帮助这个事情。等有时间,我们再讨论他提到的问题。于是家庭里的一场情绪对抗,就这样在产生之前就把它消灭掉了。

    当我们一起讨论的时候,有人扯别的事情,我们可以回应:大家所反应和讨论的其他问题确实也存在。但解决那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并且需要调用更高的资源。那么其他问题就应该排除在本次讨论的范围之外,可以再单独开篇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方案。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刻意训练了我进行“课题分离”的能力。这样做能够只聚焦在一个维度上解决问题,很容易就能找到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案。其实这个方法换个说法就是“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这个思想是“爱维利时间管理法”的核心思想之一。这也是《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一个要点。

      不过“课题分离“着重于要从一系列繁杂的问题中,找出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聚焦它,解决它。   

三、一切技能皆可习得

    我看着“一切技能皆可习得”这个标题,突然觉得有点不太自信。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先天的限制在一些方面不太擅长。但当我们把参照物变成自己的时候,这个标题似乎就可以接受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致力于提高能够让自己变得强、更幸福的能力。经过训练,我们可能还是不如其他人,但终会比之前的自己有进步。

      我计划把敲空灵鼓、画画作为退休后的一个爱好发展,那么现在开始总比等退休开始要好。这个想法一直鼓舞着我接纳自己进步缓慢,接纳自己与别人对比的不足。

    课题分离可以让我们全力以赴做好手头的事,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享受课题分离带来的美好感受,只有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才可以做到更好的课题分离。课题分离和做好事情相辅相成。

    怎么区分是谁的课题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拿做事情来说,不管我做得好不好,它是受到批评还是赞扬,它所产生的结果都是由我来承担,这些也都是由我来承担,所以这是我的课题。再比如择偶,选择了什么样的伴侣,最后和谁结婚,这些决定了以后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以后的生活就是需要自己去承担的结果,这就是自己的课题。还有关于孩子的学习,孩子学不学习,最后有没有考上好的大学,从而有没有好的工作,这些都是由孩子自己去承担的,所以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妈妈的课题。

2、这件事是我能控制的吗?

    比如我的着装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我总担心自己穿着别人会说不得体,可是想一想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我怎么穿着可能会别人都认为我穿着得体,于是我把重点放在自己提升衣服搭配能力和选择能力上,保持衣服干净整洁,让自己感觉舒服,内心一下就自在了很多。我清楚地知道我要做好自己可控的那部分,因为这才是我的课题。

什么是“课题分离”?

阿德勒说:「课题分离——就是你要思考“这是谁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然后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简而言之就是:顾好自己,尊重他人。还有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一书中提出的:「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所谓为人处世的高情商,其实就是懂得边界感。

    著名作家纪伯伦也曾说:“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这些边界感,说到底其实就是课题分离。

    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不让别人对我们的课题妄加干涉,我们也不过分干涉别人的课题。

    课题分离有哪些好处?

1、人际关系更自由“如果你能够理解并实践课题分离原则的话,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自由。”——阿德勒为什么阿德勒要说“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就是因为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人类所有的不自由皆来自于人际关系。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个人”,几乎99%的人都挣扎般地活在各种各样的羁绊之中——不得不和讨厌的人交往,不得不满足父母的要求,不得不忍受伴侣无理的发泄……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围着,都是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的社会性的“个人”,无论如何都逃不出人际关系这张坚固的大网。

    而当我们懂得运用课题分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这些人际关系的烦恼、乱七八糟的纠缠,都可以归为两类事:1、关你鸟事(这是我自己的事情);2、管我鸟事(这是你自己的事情)看,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那么人生就会简单得令我们吃惊。

  2、专注自我,现世安稳“想要得到快乐和自由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事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一基本规律,并学会区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物,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持身内心境平和,身外卓有成效。”

——本杰明·富兰克林课题分离就是在帮我们区分哪些是我们能控制的事物(自己的课题)、哪些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事物(别人的课题和老天的课题)。对于自己的课题,尽人事听天命,对于别人的课题,接纳包容理解尊重。

    正如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说的:「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理好自己的事,少管别人的事,放手老天的事。」

    如此,我们的内心才会更加平和从容,我们也能更专注于自己的课题。就像种树,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我们只管栽培灌溉,专注自己的课题,不作枝想,不作花想,不作实想。就算悬想又有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