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130
——读《咂摸》有感
偶然获得鹏程写作学院昆宝军导师寄来的签名书《咂摸》,如获至宝,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拜读。
《咂摸》这书,刚拿到手时,我没看懂书名是什么意思。到网上一查,才明白了这个词原来是北京地区的方言,意为仔细品味,琢磨。
昆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又当过记者,供职过北京新闻媒体多年,从小到大,将北京大小胡同犄角旮旯都一一逛遍,酷爱老北京文化。
“京腔京味 能听能看”八个字,集中阐释了这本书的特点。书中收录的70篇散文,不仅可以读出和看到老北京风俗,还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听昆老师用京腔京调,像讲评书一样将老北京故事娓娓道来。
全书共三辑,分别是:赏不够的那情那景儿、吃不够的那香那味儿、美不够的那腔那调儿。
读了这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受到了原滋原味的北京话里那浓得化不开的儿化音。北京人说话喜欢带个“儿”字。“北京的地名儿逗死个人儿”“北京的爷们儿怕媳妇儿?”“别人吃肉我吃渣儿”“北京的规矩叫‘老礼儿’”“北京的爷们儿就好这口儿”。这样的京腔京调,对于南方口音的我来说,自然是耳目一新,趣味盎然的。
从与昆老师短短的交流中,觉得昆老师是个倍乐呵的人,正像他微信上的个性签名“生活无限美”一样,在昆老师的笔下,北京的风土人情处处透露着美好。
贬义词在他那里也是褒义词。比如,他写的《北京人说话太偷懒儿》那篇,他就把北京人的“懒”上升为了一种精神。“北京人的懒,可不是贬义词,那是一种浸透了北京民俗文化的生活习惯,接触长了,您一定会觉得这份懒上,透着惬意和滋润,透着闲散和恬淡,接触长了,您弄不好还得被传染了呢。”
知道昆老师能说会写会画,自编自导自播,门门都在行。他自编自导的网络电视剧《北京老行当系列短剧》在网上热播,创办的“声音里的故事和诗”公众号,自撰自诵,深受好评。他更是兴致勃勃地带着鹏程的学员编短剧,让学员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可昆老师说,“我最擅长的是做饭。”读这本书,就见识了《北京的姑爷好手艺》,书中这样写道:“进了厨房厨艺好,这可不是吹的,老昆就是个实打实的例子,我每次去丈母娘家,进了门就奔厨房,可没人逼着咱去啊,天生就是爱做饭,那会不用发酵粉,咱每次都是揣碱发面蒸馒头。要是吃饺子,咱更不含糊,一人擀皮儿,供一大家子人包。切土豆,不敢说细如发丝,也绝对比发丝粗不了多少。”
“都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其实,北京的姑爷,懂事、孝顺,还有手艺,何止能顶半个儿呀,您说呢。”北京的姑爷夸自个儿,也夸得让人心服口服。
悟透了老北京文化的昆老师,开朗乐观,将生活过得像“玩儿”一样。读他的书,就像是跟随着一位闲逸、包容、幽默、有爱的热情向导,伴着那地地道道、京味十足的“百事通”,去了趟老北京旅行。独具风味的北京风土人情,让人赏心悦目、品之若饴,真正是耐“咂摸”,倍有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