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上车辆川流而过,行人稀稀拉拉,一些行人收起伞,街道上还有水痕,刚下过雨,处于夏季,坚硬沥青上淌着的雨水很快蒸发,这是时常有的,这是江南的郁蒸。
七月初旬,出去找工,我就在城步街上寻找工作,从第一个十字路口下车,打算从走到巫水桥。凑巧的很,一支搞宣传的培训班队伍带上锣鼓也出发了,十几个妇女穿着制式的绿色短袖,站在右边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很是急促,显出司机的烦躁,公路上本就有推车的老头,随处都是要过马路的行人,这让本就不好通过的街道更难通过了,领头的女士吹了几声口哨,再吆喝几句,抬抬手臂,指挥这只队伍,在这群人手中,两只铜质锣鼓遍布划痕,一只只锣鼓撞在一起,锣鼓声从街头响到巷尾,同时,三辆三轮摩托车上贴着培训班的广告牌,经常在广告中出现的女声也在喇叭中传出了设计好的广告语,她们和三辆摩托车一起宣传,速度不快,够街道上每个人仔细看清楚锣鼓声的来源。
这是座落后的城市,也是标准的现代城市,空气中飘着一股垃圾味,夹杂淡淡的沥青味以及干涩的混凝土味,三种味道糅合在一起,成了这座县城独有的味道。靠着街道建筑上装饰着带有民族风味的红木结构,像是蛮横径直的切下某座古楼的一面,然后粘在这些建筑面向街道的一侧,能看到,有些建筑经管有一面看起来古风古味,可只要稍走一段路,换个角度就能看到在建筑的另一面是没刮整齐的混凝土墙壁。
城里有服装店,手机店,早餐店……参差不齐 ,但此刻店铺里的店员大多数都从店里探出头来,在向那支缓缓行走敲锣打鼓的宣传队伍张望店里没有来客的店员注视着这支宣传队,并不是要去宣传队的培训班,而是在这持续的响声里,有些停在店门口,陷入了某种沉思,有些和熟人大声讨论,为了使别人听清,声音更大了。
宣传队走过一度围墙,这堵围墙已经占据了一年的人行道,锣鼓声传进了里面这一大片空地,空地上有木屑,有粘着腻子灰的碎裂砖块,曾经在这上面有一片破旧的建筑群,是一个农贸市场,锣鼓声也盖不住这里面的热闹,里面有拿着矿泉水瓶往辣椒蔬菜上喷水的老农,拿着油腻杀猪刀的屠夫,贩卖菜种子的中年大妈,开杂货店的中年人——这些都随着政府的拆迁而消失了,地上剩余一段段绳子,半截拖板,破了几个打洞的短袖,和一段干瘪的甘蔗块。
宣传队走了不久,经过一个十字路口,这里有一家充满青春气息的以奶茶店,里面的店员能熟稔的做出年轻人热爱的奶茶,如今店门口灰白色的卷闸门被拉下一半,店里面空荡荡,没有顾客,两个店员背对门口,低着头坐在柜台前,看起来无所事事。而在这个看起来即将倒闭的奶茶店门口,一条被剁成两截的巴掌宽的大鱼摆在木桌上,散发着浓烈的鱼腥味,一群老农蹲在那里,脸上沟壑纵横,如果有人经常去农贸市场,会发现这群卖菜的人就是经常在旧农贸市场摆摊的老农,他们面对面坐在这相对宽阔的人行道上,给行人留下一个窄窄的过道,蔬菜水果装在竹条篮子里面,篮子旁有大量的玉米须,以及各种菜叶子,摆放在他们面前,这群农民老人坐在菜叶子上,回头注视着街道上的宣传队伍,很久都没听到锣鼓声了。
宣传队的脚步就要走到街尾了,手中的铜锣反射些许冷光,他们经过一家书店,书店里大多是学生,铜锣声冲破了书店里的宁静,一条长长的蓝色木椅摆放在书店的一侧,其上坐着陪子女来购书的家长,也有一些学生,在长椅最里面的一侧,一个耋耄老人坐在椅子上,脸上的皱纹如橘子皮堆积,黑瘦如枯竹的手掌拄着拐杖,身上的衣物带着旧时代的气息,她抬头看向街上宣传队伍,一个十一二岁小女孩倚在她肩上,小女孩不去理会街上传来的磅礴噪音,她捧着书,纸上的文字在她眼中跳动,如一个个音乐字符。
宣传队走过书店,不久走到街尾,过马路的时候手中的铜锣被放下,而后她们掉头向她们出发的地点走去,在汽笛声中,锣鼓声再次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