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的情味
建民中学 八一班 陈雪晴
从我记事起,每逢节假日,都能吃到奶奶亲手做的臊子面。
节假日的清晨,当我们还在被窝里时,奶奶就已经走进厨房,它总会在起床前做好那一碗碗令我们怀念的味道。她也总会在前一天就准备好所有材料,在小火上咕嘟了半天的鸡汤不多一会儿就香气四溢了。浓浓的鸡汤在奶奶手上,经过各种佐料的添加,很快就成了一锅令人口水直流的臊子汤。
这时,奶奶会将早就擀好的面用刀切成细如发丝的面条。再把面条投入开水中,几个翻滚,面便熟了。碗里捞上几根面条,配上炒好的臊子菜,再用一勺臊子汤浇下去就成了一碗令人垂延三尺的臊子面
每当吃面时,伴随着奶奶的歌谣,我们总会将肚子吃的鼓鼓的,直到确定不能再咽下时才会恋恋不舍的喝下那最后的那点香辣的汤。
时光流逝,奶奶一天天变老,我希望自己能也能快快的长大,亲自为奶奶做美味的臊子面。
舌尖上的情味
建民中学 八一班 王紫贤
冬至,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那股暖流,流进了心间。
每年来至,奶奶都会做汤圆。白白嫩嫩的圆球,再配上红糖水,甜腻腻的,也暖洋洋的。
小时候我是在老家上的学,每逢冬至,左邻右舍都会聚在一起。做面粉、揉面团…我可喜欢帮奶奶做汤圆了,小小的面团,捏在手中,揉一揉就变成了小圆球,可爱极了。
我们那儿的汤圆和别处不同,里面没有芝麻、花生之类的馅料,仅仅只是纯粹的面团,不掺杂任何杂质。汤圆也不全都是白色的。每每到面料快用完的时候,奶奶便会拿出一小瓶红颜料,倒一些在面料上,揉啊揉,面料就变成了粉红色。揉出来的汤圆也是粉嫩嫩的。
“来来来,刚做好的汤圆,趁热,赶紧吃。”还没见到人,奶奶的声音便先到了。一股香气扑面而来。红糖水包裹着一个个圆滚滚的汤圆,散发着香甜的味道。手心里的碗是热的,十分暖和。我也顾不上别的,拿着勺子就开始吃,奶奶就坐在一旁看着我,边笑,还不忘提醒一句:慢点儿吃。
汤圆一如既往的香甜,味道的一如既往的亲切,奶奶一如既往地坐在一旁,就那样笑着看着我。
冬至的汤圆,于我而言,是特别的,而我,是幸运的。
舌尖上的情味
面前熟悉的菜肴,就像久别重逢的老友,是那样的亲切,勾起了我尘封的回忆。
“爷爷我吃不完啦,可是浪费粮食是不对的,你看……”我看着碗中剩余大半的饭菜,眼巴巴的瞅着他,希望着爷爷帮忙吃掉。“算啦,吃不完算啦”“万岁!”奶奶在旁边无奈的瞪了我一眼,我得意地看了一眼爷爷,他只是宠溺地笑了笑。
我曾有一个坏习惯,每次吃完饭就得剩一些,爷爷总是会包容我,奶奶做的香喷喷的饭菜总能让我欲罢不能。在爷爷奶奶的包容下,我长大了,也改掉了许多坏习惯。
世间美味何止千万?却比不上奶奶做的一桌家常小菜,那种幸福与满足和亲情的美好索绕在舌尖,留存于记忆深处,在时光中凝成永恒的温馨。
肖英珊
舌尖上的情味
我们的舌头可以品尝出酸甜苦辣咸,但是情味我们能否品出来呢?
做一道好菜,首先要投入感情,这是每个厨师的准则,只要投入足够的感情,当别人尝到这道菜时,绝对会充分感受到其中流露出的情感得真切,真切到让你感到无比的震撼。
什么菜都不如亲人做到一碗面,这是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他们与祖国与家分隔千里,想看的不过是亲人,想吃的不过是亲人做的一碗饭,相信每个海外游子都经历过回家看到亲人的那一刻,你会流泪,当你吃到亲人做的饭时,泪更会止不住的往下流,这足以体现这饭菜上的情味。
时间随风逝去,味道留唇齿间,情味亘古不变。
陈正亮
舌尖上的情味
周末早上,一大早就听到“卖麻团了,卖麻团了”的叫卖声。
不知怎的,就在最近我们这里拿了个卖麻团的,不管万里晴空,还是刮风下雨,都雷打不动,每次都是他搅乱了我的好梦,在床上翻来覆去,白白浪费半小时的时光,别提又多难受了,为此我对这个卖麻团的十分痛恨。
然而有一天我对他改变了看法。
早上我被吵醒后起床了,想看看他是什么样的老人,我拿了点钱,一下去便看到一群孩子围在那儿,我也过去了,一看,心中不由得有些吃惊,我心目中卖麻团的是一个全身沾满油子,邋遢龌龊的人,没想到眼前的这位老人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上下整洁得体。整的干净精神,我暗暗产生了一点好感,递过手中的钱说:给我来两个,我接过来咬了一口,真是又香又脆,口感极佳,味道好极了,我不禁细细打量着他:
饱经风霜的脸,留下道道岁月刻磨的皱纹,脸上始终洋溢着可亲的笑容。我满怀惬意吃着麻团回家了。
陈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