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于是很多人都想通过高考这条通道寻找改变命运的绿洲,尤其是现在的高中生,可以说百分之百的要参加高考,即使考不上也要曲线求学的上个专科类的院校,不象我们那会,考大学如同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筷子里拨旗杆——是很难的”,学习水平不算好的同学基本都放弃了。
我参加高考时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即一九七九年,那时候初中高中都是两年制,我记得那时上完两年高中后正好是年尾,于是老师就告诉我们,不想参加高考的同学就可以回家待业了,想参加高考的可以继续复习等待来年七月份的高考季。那时学习水平一般化的同学想要参加高考会被同学们视为不自量力,是会被嘲讽的。有些家长不支持孩子考,一是知道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二是在父辈的心目中,考大学如同考状元一样——难,在那个年代,父母刚从饥饿温饱中走出来,感觉有个高中文凭也不错了,不上了不考了还可节省一笔开支多一个帮手呢。当然也不缺那种想碰碰运气的同学。
那时候执行的是一条龙录取政策,就是高考成绩出来后由大学、大专、中专、技工按分数由高到底的录取,我没有学下多少知识,考不取那是意料之中的事。那时候也真傻,根夲不知大学、大专有什么区别,当时能考上大学的不能说是凤毛麟角,也是屈指可数,考上的的确是“精华”,记得我一位同学考上技工学校,有的同学还羡慕的,因为毕业后也可以拥有“一份职业”啊,要知道不管考上什么学校,市民可以逃离下乡之苦,农民可以“鲤鱼跳龙门”,的确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我们这代人是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兄弟姐妹们,是属于“四人帮”后期的高中生,用当时流行的话说“就是十年浩劫中走过来的我们,动乱的年代使我们只有小学生的文化,中学生的纪律,却挂着高中生的招牌,”况且那时不是勤工俭学就是停课上山劳动,一座一座山头都被我们挖成了鱼鳞式的坑,载上数不清的树苗,我们都带着浩劫岁月留下的痕迹,那时比我们稍长几岁的还学过一些俄语,到了我们这儿什么外语都不学了,因为学校缺的就是外语老师,更为可笑的是我们还不懂什么是普通话,把与我们口音不同的外地人说的话都当成是普通话。
那时候人们还会自我安慰的说大学的围墙从来就不是成才的分水岭,自学一样可以成才,其实那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说到底也顶不上在象牙塔里学几年来的实在,要知道成功的背后付出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那时候我们学的是优选法,可高考不按教材出题,落选那是很自然的事,现在说起来我爱人还很遗憾的说,“当时咱也是学校里有名气的学霸,高考时各科成绩都不错,唯有数学只考了几分,那怕考上二三十分,上个省内一流的大学也不在话下,后来和同学们结伴当了兵,至此大学就与我无缘了,要是当年能听父母的话补上一年,我肯定会是一名大学生,说不准就留在外地他乡了,这或许是缘也是命……
四十年后的今天,曾经青春年少的我们相聚在微信群里,大家既感叹又感慨,感叹岁月苦短,一位当时班上的学霸,这样感叹人生“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年轻时傻乎乎的不懂得什么专业好,以至选错了行业后悔终生。
高考于我们这代人是有缘没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