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为何总是"看不见"儿童?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随想
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著作,第四章"理解儿童"四字如暮鼓晨钟。当教育陷入技术主义泥淖时,我们习惯用标准答案丈量童真,用行为规范修剪天性,却遗忘了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宇宙。那位在课堂摆弄橡皮的学生,或许正在用手指丈量世界的维度;那个反复追问"为什么"的孩子,可能正在搭建认知的巴别塔。
成人视角的傲慢往往造就教育的盲区。当我们用"不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等标签简化儿童行为时,实则是用教育者的认知框架肢解了完整的生命图景。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工业化教育体系对个体差异的漠视——整齐划一的课桌椅间,有多少独特的思维火花在标准化流程中悄然熄灭?
真正的教育智慧,始于摘下"教师"的面具,以赤子之心感知童心的脉动。当我们学会用儿童的瞳孔观察世界,教育就不再是单向的塑造,而是两个灵魂在认知原野上的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