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已经很少向外界表达自己了,翻开朋友圈,你会发现更多是一种记录,我今天在这里吃了什么,我昨天生病了在医院打针,又或者是一种炫耀,这个就不多说了。可是我们已经没有办法透过这种朋友圈来解读一个人,你可以阅读尼采的书来解构他的观点,他的理想,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但你无法,透过一条条的朋友圈,了解到这个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你也许能归类出她喜好,但却不能真正的去了解他真正的生活是怎样的。
朋友圈里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利用别人的表达来表达自己,比如转发一篇文章,分享某一个视频,这种表达其实也是一种更大的裹挟,以他人之口表达出来的东西,多少都带有他人的观点,久而久之,你就会落入这种循环的窠臼,你会寄生于他人的表达中无法脱身,他说的就是对的,他做的就是好的,但凡有人反驳他,我就必须捍卫,因为我寄生与他,他毁灭了,我就无法再去表达了。这也解释了‘咪蒙’这类公众号,为何会火遍中国的原因。
很长一段时间,我阅读了很多关于现代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空虚的恐惧‘,也喜欢将自己归于社恐的行列,我总是以自己有社交恐惧症来解释自己为什么对他人有着奇怪的排斥,但是我最后发现,其实并不是我真的有社交障碍,本身我也是一个比较喜欢热闹的人,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被很多网上的文章所导向,误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无法社交的人,并以此来拒绝沟通,渐渐的就丧失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其实写一篇让人引起共鸣的文章是很简单的,你只要抓住一些社会的焦点,站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之上,在一些有争议的立场上阐明出自己的态度,在互联网上甚至有很多教程来教你,怎么写出阅读量超过多少万的文章。阅读这种让人引起共鸣的文章,会让人有一种’宣泄‘或者’舒爽‘的快感,有些文章,让你有一种独特的优越感,那些人不懂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看看这篇文章,他了解你,他懂得你的独特,你要把它转发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你的独特。他更像是一种高效的,廉价的zw,你阅读的越多,转载的越多,你就越容易陷入这种虚假的gc。
当然也会有人反驳我,我不喜欢像你这样,这么想要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其实你是误会我的意思了,表达并不是说要向外界去展示自己,表达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存在,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存在于世不是因为我的身体在这个世界,是因为我在向这个世界表达自己,正如当下你看不见我,不认识我,但你却看到我的表达,所以你能知道,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我存在过。
所以说,要尽量避免让他人之口取代自己的表达,这种越俎代庖式的行为,往往会让我们变成他人的口舌。学会自我表达,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他能让你不依附别人的观点,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会看到这个繁华之下的表达没落,你会看到千千万万个年轻人,在各自不同的光鲜亮丽生活背后,都只是一个个依附于网络下的,相同的灵魂。他们不再表达自己,而只是在这个消费主义蒸蒸日上的时代里,消磨掉那个独立的自己。
到了文章结尾,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提起笔,写点什么?不用担心写什么,心里有什么就表达出来,等写出来的时候,你就能明白,其实那个真实独立的你,就藏在你的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