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说
《红楼梦》第一回,主要讲了两个神化故事,展示了双重主题。
两个神话故事
一个是“通灵石”。通灵宝玉本是女娲补天的一块遗失的石头(宝玉衔之而生),弃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和渺渺道人路过,应得了灵气的石头的要求,顺便把它带入凡间走了一遭。又过了不知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经大荒山时,看大这块石头,上有文字,故名《石头记》,记录了它的凡间的所有经历。
偈语: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一个是“绛珠草”。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生长的一株绛珠草,因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宝玉的前世)每天用甘露灌溉,遂幻化成人形,即绛珠仙子(黛玉的前世)。当神瑛侍者在警幻仙子那里挂号下凡时,警幻仙子把这一消息告之了绛珠,绛珠遂随之一起下凡报恩。于是就演绎出了宝黛在大观园(太虚幻境的人间版)的是是非非和恩恩怨怨。
双重故事主题
一是“证空”。证即证悟。空即佛教的世界观,认为“一切存在都不出成往坏空的根本规律”。所以,证空,就是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达成对空的认知。
这些,茫茫大士在成全石头之前,曾说过四句话,给石头泼了一盆冷水。其实,这四句话说到底就是“证空”:
1.“那红尘中却又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
2.“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
3.“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
4.“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而当通灵石又回到大荒山无稽崖清埂峰时,满身的字迹乃是自己经历滚滚红尘的世态炎凉,悲欢离合的记录。道人读后三观尽毁,从此改法号为“情僧”,有空到情。
二是“证情”。即以亲身体会,达成对情的认知。
当警幻仙子告之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挂号下凡时,顺便问及绛珠仙子如何了结其灌溉之情。遂无水的绛珠仙子,为报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决定和他同时下世为人,用自己的眼泪偿还其“情”。
即证空又证情,由全书故事发展来看,是二者得兼,有分主次。这主,就是情!非常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原理。
所以,用《大盘若经》的话就是:万境归空,不舍有情!
这正是:
一部“石头”冠夷中,
男女老幼研“”情僧”。
少年不解其中味,
天命方登青埂峰。
疫情宅家无处去,
宜将“红楼”解其梦。
且读且听解其意,
且想且思悟其精。
纵览古今多少事,
万境归空仍有情。
(读《红楼梦》记)
(写道这里,想起了刚刚读完的《活着》。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里的“活着本身”就是情,是自己的真情,或者叫对自己生活的热爱之情;这里的“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就是“空”,因为他们都会如过眼云烟,终会化为乌有的。从这个角度说,《红楼梦》与《活着》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红楼梦》是交响乐,《活着》是单曲而已。自己的一己之解,不知合不合适。与大家共勉!)
2
第一二回,是整个《红楼梦》的总纲。
第一回,通过两个神话故事(通灵石、木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故事),展示两个主题(情与空)。期间通过甄士隐的家庭变故与贾雨村的经历,让整个故事慢慢萌芽,为下一步故事发展做好铺垫,让空与情开始发酵。
这里面有体现主题的《好了歌》及甄士隐的解注,都体现了全书的主题。嗯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有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二回,则顺着贾雨村的线索,引出了冷子兴、杜如圭。通过冷子兴把贾家给拎出来,从而把贾府一家前世今生,主要家庭成员的关系一一提及,使我们对贾府大家庭有了宏观的把握。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让主要人物的出场显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又通过杜如圭的信息,把贾雨村与贾家攀上关系,为故事下一步埋下伏笔。
这里主要情节有二:
一是贾雨村所遇智通寺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预示了贾雨村的命运前途。
二是通过贾雨村与冷子兴,引出了“木石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