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
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写作业拖拖拉拉,喜欢哭,喜欢打人,喜欢说脏话等等。
我们作为父母,遇到上述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有的父母说:要和孩子好好讲道理,以理服人。
有的父母说:打一顿孩子就听话了。
那么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
当然有。作者金伯利•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介绍了一种情感引导的方法,可以帮助父母解决孩子的问题。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通过情感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可能很多父母也使用了情感引导的方法管教孩子,但是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因为情感引导不是一种完美的方法,也存在误区。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之一 —— 喜欢采用外部奖励和奖赏的手段管教孩子。
例如:当儿子不写作业时,为了能让他乖乖去写作业。我就对儿子说:“你每天写完作业后,我就奖励你一块钱。”
儿子刚开始很乐意去写作业,后来时间久了,他对钱的奖励方式不感兴趣。
他说:“妈妈,我就不写作业,我也不要钱了。”
可见,外部奖励的方法只是短期内有效果,长期使用就会使存在的问题原形毕露了。
那么接下来,我应该采取哪种更好的策略,走出情感引导的误区呢?
通过阅读书中介绍的策略,深受启发。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自己当做一名学生。
我要求孩子去写作业的时候,我会把儿子的作业再抄一遍。
然后对儿子说:“你看,我和你一样,也要完成你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来玩当老师的游戏,我们俩写完作业后,你来改作业,看谁写的字漂亮?”
儿子很自豪的说:“当然是我啰!”说完,我们俩就开始写起来了。写完后,由儿子来批改作业。
我问儿子:“妈妈的作业写得好吗?”
儿子说:“妈妈,我觉得还是我的字写得漂亮。”
我立即用手指着本子上的字,回答说:“嗯,你写的字确实漂亮,你看,尤其是第一排的第一个写的特别漂亮。”
这时,儿子可高兴了,顿时产生了一种被肯定的成就感。
渐渐地,他不再把完成作业当做一件任务去完成,而是觉得写作业变得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了。
李一诺说:“请父母站在一米的高度看待孩子。”
当我们站在一米的高度,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自然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当父母真正走出采用外部奖励情感引导的误区,能让父母在管教孩子问题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