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型党课受到人们热捧,各种微党课比赛在全国也是遍地开花。
究其因,主要是它独到的特点为大家所喜爱。
微。通常来说,一节微党课下来仅仅只有五六分钟,简洁意赅的形式非常讨喜。这跟动不动就是个把小时的党课比起来,令人多有期待。别小看这五六分钟,正因为它短,才更难准备。这就要求所有的内容都是精雕细琢出来的,容不得半句多余的。这1000多字啊,太容易往里装东西了,但是,又觉得这么短的篇幅去表达一个宏大的主题,真的挺难的。
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看只有短短五六分钟,从形式到内容却毫不含糊。需要千把字的教案不说,还要配上制作精良的课件。课件不需长篇大论的,但是要有趣,好玩,点明主旨。
党。这是指的课的内容,当然是跟当前某地的大政方针要求相契合的。比如,“学习十九大精神”“两学一做”“担当实干”等等党建相关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内容方面的党性的原则问题,一定是正能量的。
课。这是决定了它的性质所在,也就是说,它是一节课,而不是一场演讲。当然,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但是,往往是大家容易把课捯饬成了演讲。
这些天,集中观看了许多地市的微党课,说实话,浙江的水平非常高。当然,这跟它的历史渊源有关,因为20年前微型党课就起源于宁波市原江东区(现鄞州区)白鹤街道。所以,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非常多,共同的特点就是,形式往往是非常新颖的,内容也是精心设置的,另辟蹊径,都是从身边小事讲起,摒弃了空洞说教,用“小故事撬动大道理”,特别能打动人,所以,它带给人的震撼也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在观摩这些微党课的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讲课的腔调语气太过于雄赳赳气昂昂。这固然跟讲课的主题有关系,我就纳了闷了,为何就不能是侃侃而谈呢,为啥就不能风趣幽默呢,没准效果更好呢,对吧。
对演讲和讲课的尺寸把握不准。选手往往都是在用演讲的腔调在拿捏着煽情,表演的痕迹过于明显,对于讲课的领悟并不多。这或许还是因为跟大家认识的不到位有关。
思辨性的内容不多。通篇下来,号召性的内容很多,真的引起大家深思的不多。这跟平时的积累有着很大的关系,或者说,这跟自己思考的层面并不太深入有着直接的关系。
容易搞成好人好事集。有个非常明显的套路就是一节课下来往往拿出三两个事迹来讲,弄不好就成了感动中国的翻版。提出问题,鞭挞阴暗面的东东并不多。这是一个不太好的前兆,长久下去,容易形成既定路数,就会让人产生厌烦,一个本来不错的形式就容易走到尽头。
看来,再好的一个东东也需要不停的去拓展,革新,才更彰显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