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欺骗性

看了一段张雪峰高考报考视频:一位妈妈给想学写作的女儿咨询是否要报文学系?

张雪峰只提了关键的一点:写作水平不是学科带来的,是阅读量和生活经历带来的。

这让我想到孩子写“礼物”这篇作文。他说自己从小到大没有收到过礼物,也没有给别人送过。

他第一次给我说的时候,我只是笑笑并没有多想,只当他不想认真写作业而不做思考。

当遇上辅导老师时,听到老师的转述时,这件事情变得场景化起来。想到孩子为了这件事情这耳挠腮,认真思考而无从下手的样子。

想到孩子完成这篇“巨作”回来,兴奋的告诉我:在他百思不得其解,经过老师的辅导,他终于在有限的生活经历及回忆里捕抓到相关信息,然后编了一篇“无中生有”的作文。

看视频的时候,忽然想起这件事,孩子并不是没有收到过礼物,也不是没有送过礼物。只是在他的印象里,这些经历不深刻,甚至遗忘的好像没发生过。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被忽视的大多数都是没经过思考、加工的;或着觉得不重要的;或着不想被记忆的。

经历岁月的磋磨,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事,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珍贵。

如果不是书写记录,好像每一天都一样,偶有一两件事也就多停留几天的情绪罢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过几年翻翻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也觉得新鲜。

下次送礼或者收礼的时候,还是搞些仪式感吧,把氛围感拉满,让他的大脑不准遗忘。顺便的事情价值感不高、参与感不足,被忽视的心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