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这几天又开始听康震老师解读《唐宋八大家》,以康老师学术修为和古文功底,他的解读无疑是精彩而深刻的,在他的引领下,我们仿佛穿越时光,回到唐宋那个空前繁荣的文学盛世,领略了文学大师们的风采,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情。
说起这唐宋八大家,每一位都是令后世的我们高山仰止的文学大家,他们或艰难曲折,或命运多舛的人生故事以及对文学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听来都像一部精彩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在感慨的同时也陷入沉思:为什么在唐宋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如此多的文学家?为什么历经千年的时间洗礼,他们依旧会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们追求的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道德修养,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他们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一一呈现。
今天听得是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故事。说起欧阳修,即使是时间已过去千年,到现在应该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
关于欧阳修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已成定论,毋须多言,康震老师在节目里有详尽的介绍,对于他的人生另一个角色---政治家,通过康老师的讲述,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他的这两种角色是密不可分,相互成全的,他以文进入仕途,因为为人刚正不阿,仕途颇为坎坷,期间因为与范仲淹等人主张“新政”,树敌太多,遭人暗算,几起几落,其中一次被贬滁州,在滁州期间写出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最后一次也是被小人诬陷,宋神宗熙宁四年,自己提出辞职,退出朝堂纷争。
令我敬佩的是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几遭贬谪,在人生的名利场里,保持清醒的头脑,身处高位时,却能坚持自己文学和政治主张,大力推进古文运动,开一代文风,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学财富。
处于人生低谷,比如被贬官滁州时,也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品格,把当时偏远落后的滁州治理得夜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并写出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太守形象,能够做到这一点,与他个人的修为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是分不开的,正可谓“处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是进亦忧退亦忧也!”。
现在的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许没有这种家国天下的机会,但在人生的名利场里,还是应该做得到独善其身,至少要保持独立的思想,不要随波逐流,凡事多动脑子想一想,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起码要做一个坦坦荡荡的正人君子,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