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哄孩子睡觉后,看时间尚早,我随意拔拉着手机。一篇名为《没被人贩子拐走的女孩》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认认真真的地把它读完了,然后按灭手机,准备睡觉。
但其实我只是躺着,因为文章的内容让我感慨颇多,有愤怒,有惋惜,有心疼,还有很多的无奈……在我心绪芜杂时,我又想到了另一起儿童拐卖案,电影《亲爱的》的原型,被拐儿童孙卓的家人。
同样的悲剧,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结果却有着云泥之别。此时我混乱的情绪终于有了个出口,那就是人在遭遇重大创伤,深陷痛苦的深渊时,到底要如何做才不至彻底沉沦,才能重新获得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到底又是什么才能造就一个勇敢而又坚毅的人。
《没被人贩子拐走的女孩》讲述的是女孩桑英,妹妹妞花还有她们父母的故事。1995年,姐姐桑英8岁,妹妹妞花5岁,和父母生活在贵州。白天父母外出打工,留两个年幼的女儿独自在家,邻居"大伯母"以带她们上街买毛线签子为由,要带她俩走,但桑英警惕性强没跟着走,但可惜没拦住妹妹妞花。妞花被卖到河北邯郸,被一位老奶奶买下,给她的聋哑儿子当女儿。妞花头脑聪明,成绩优异,因奶奶担心她文化高了留不住,六年级便辍学了。
而没被拐卖的桑英和父母的生活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还不如被拐卖的妹妹。
桑英父母在寻找妞花半年未果后,原本干练开朗的妈妈精神开始变得时好时坏,原本温文而雅的爸爸开始酗酒。妈妈要赚钱维持生计,爸爸因酗酒需要照顾,桑英在四年级时被迫辍学了。妞花被拐两年后爸爸死于饮酒过量,第二年妈妈也去世了,原本成绩优异的桑英在11岁时成了孤儿,开始被村民嫌弃、辱骂,十三岁就开始了打工生漄。
结果是姐妹俩都在不断的寻找,俩人终于在26年后得以团聚。
而另一个被改变成电影的儿童拐卖案,人们就熟悉多了。2007年深圳南山区白石州,包子铺老板孙海洋年仅四岁的儿子孙卓被人赎子拐走,此后14年,孙海洋一直在寻子路上,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寻子父亲。
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版本,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位父亲背后的家庭故事,孙卓还有一个姐姐叫孙悦,虽然孙海洋这14年一直在在寻子路上,却没耽误他把女儿培养成一个特别优秀的人。孙悦英文流利,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语言表达细腻准确,性格独立勇敢,一个人周游欧洲,在阿尔卑斯山角滑雪,去冰岛看极光。她将父亲寻子多年的经历写成了书,名为《回家:十四年又五十七天》,因为孙卓是在被拐十四年零五七天后回家的。
同样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被拐卖,同样是多年后孩子被寻回,但两个故事又是那么的不同。
杨新民(桑英的父亲)只是在火车站找了半年孩子就放弃了,不是暂时的,而是永久的放弃。他不只放弃了对被拐的小女儿妞花的寻找,也放弃了对就在身边的大女儿桑英的做为父亲的责任,放弃了对妻子的义务,最重要的是他首先放弃了自己,任由自己在痛苦的深渊中下坠下坠……直到被彻底吞噬。
如果他当时能跳出那个痛苦的深渊,做为一个局外人,来好好地看看那个每天喝得烂醉如泥的自己,看看那个被迫辍学,照顾自己,哭都不敢的可怜的大女儿,看看那个精神状态不佳却要独自负担养家任务的妻子,你真的任由自己被痛苦所牵制吗?如果真的有在天之灵,你看到二十六年后的团聚后,你难道不会为当初自己的所做所为后悔吗?如果当时你能在短暂的沉陷后能够振作起来,一边培养大女儿,努力撑起这个家,一边心存希望寻找你小女儿,以大女儿的聪慧肯定会有个灿烂的前程,二十六年后的相聚肯定要幸福得多。
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一个人像杨新民一样,深陷痛苦,难以自拔,迅速被生活打败?又是什么原因可以使人可以像孙海洋一样在痛苦中仍然不过度内耗,不忘责任,积极行动,给自己、给家人希望?这个问题我一直都在思考,因为自己就是一个够坚强,极易在困难中抱怨消沉的人。
我觉得应该是格局,可一个人的格局又是什么决定的哪?是这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过的事。读过的书可以像阳光一样照亮一个人的晦暗的生活,拯救一个濒死的灵魂。走过的路可以像一扇窗一样,让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打开蒙尘已久的双眼。遇到的事就像跑到上不期而遇的障碍物一样,让你混沌的大脑、僵硬的腿脚变得灵活而有韧性。这些都如涓涓细流般淌入我们的心田,让我们的内心由干涸滞涩变得湿润光滑,让我们由柔弱的嫩芽成长为参天大树。
而杨新民和孙海洋的经历恰恰印证了这点,两人的相同点是都没读过什么书,都早早进入社会。杨新民返往于贵州当地的农村和城镇打工,没去过远地方。孙海洋出身湖南农村,从小经受过饥寒交迫的生活,先后到武汉、三峡、宜昌等地打工、做生意,最后落脚在深圳。虽说文章中对两位父亲的生平着墨不多,但还是足以窥见两人经历上的差别,一位故土难离,一位走南闯北,由此也不难想象两位所经历的事情肯定也决不相同。而正是这些才撑大孙海洋的格局,让他在遇到劫难时,能很快收拾好自己的情绪,行动起来,而不是像杨新民一样深陷痛苦的泥潭中,完全不能自拔,完全无视妻子和大女儿,以至自己和妻子过早离世,大女儿的少年时代生活异常悲惨。
在二十几岁听到"格局"这个词时,总觉得它虚无缥缈,不是我一个普通的人能谈论得起的样子。但随着年龄增长,格局跟性格一样,如影随形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决定着我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决定着我们是鼠目寸光,还是高瞻远嘱。有了大的格局,即使我们的人生不是那么的光芒四射,我们的内心也会安静祥和。
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格局变大,我们要先让自己的生活休面,而坚难的生活中做到始终体面的人是需要一些特质的。第一个就是要独立,尤其是女性,不管是经济还是精神上都要做到完独的独立,而且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如此,太多的女性因为需要仰人鼻息,而把自己活成了悲剧。第二是懂得及时止损,这是件看似简单,执行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人们对于付出的东西,不管是金钱、感情、时间都想要一个好的结果,如果没达成可能会产生消极怨恨的情绪,甚至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最终抱憾一生。而能跳出这个困境,认真思考的人却极少。所以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付出的东西已经沉没就不要再因此失了东山再起的勇气了。第三是做好情绪管理,年轻时觉得这个词很扯谈,情绪顺其自然就好为何还要管理,但现在人到中年,经历一些事情会才明白,情绪就像一头野兽一样,不加以管理,有时会错失良机,甚至酿成大错,而这又是可以避免的,是不是一件让人无比懊恼的事情?
明白这些逻辑后就让我们在能读书时读书,能多走多看就多走多看吧,让我们在这艰难的世界中把自己的格局撑大,不管遇到什么事内心都有能量去解决,而不是被轻易地打倒。不管怎样都不要失了好好生活的勇气,失了让自己和家人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