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云集,有一句名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让人们深深记住这俩个人物,卧龙是诸葛亮,是人们心中智慧之神,凤雏就是庞统,把这俩人并列在一起,足以证明庞统也是非常富有智慧的人物。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庞统的生命历程短暂,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让刘备顺利夺得了蜀地。虽然短暂,但庞统的智慧流传了千年,依旧是让人们不能忘怀的英雄人物。
一庞统的声名鹊起
庞统年轻的时候,应该是经常被小伙伴捉弄的对象,估计白天痴痴呆呆,晚上望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长的又丑,小伙伴们,不屑与他为伍,觉得他长的对不起观众,让人看了伤心。
《三国志,庞统传》记载:少时朴钝,未有识者。旁统年少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突出地方,并没有什么让人惊鸿一憋的特色。
那么如此普通的庞统,丢在人群找不到的人物,是如何扬名于天下,让自己崛起的呢?庞统觉得自己不能默默无闻地活着拉,要干一翻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于是就找到当时的明星人物司马微,让司马微给自己做背书,做权威认证,然后好大肆宣扬,这样就会有人多多关注,多多宣传了。
庞统和明星司马微,唠嗑唠了一整天,谈天说地,海阔天空地从白天谈到晚上,明星司马微给庞统了一个评价,说庞统当南州士之冠冕,是南国人才里的最顶级人才。由此庞统也开始成了明星人物了。
庞统号称“凤雏”,司马微号称“水镜先生”,诸葛亮号称“卧龙”,这三人的名号,都是庞德公给起的,旁德公也是东汉的明星人物,这几人都是一伙的,还有一条重磅消息,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这是不是旁德公他们一伙人设的局,为自己造势呢?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
二庞统相信榜样的力量
庞统经司马微认定过后出了名,出名之后就开始当官了。《三国志》记载:郡命为功曹。当时襄阳郡归周瑜管辖,庞统是周瑜的下属。
既然是明星就该干点正能量的事情,树立榜样的力量,这是明星该干的事情,《三国志》记载: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既然成了明星人物,也就有了高谈阔论的资本了,也可以像大师一样,指点人物,指点江山了,庞统喜欢品评人物,品评的原则是只讲好的,不讲坏的,旁统说,现在坏人多,好人少,要树立榜样,才能促进世风教化。
三庞统的内心是骄傲
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荆州站稳了脚跟,有了地盘,确切的说,孙权听了鲁肃的话,把荆州的地盘借给了刘备,恰逢周瑜向世界说拜拜了。庞统送周瑜回江东。
江东的名人,也都说听说庞统的大名,自然要与之切磋一番。孙权自然也知道庞统的大名,应该知道庞统是个人物,按道理说,庞统应该就为东吴服务了。可是,庞统认为周瑜不咋地,估计是庞统小看周瑜,让孙权不爽,孙权不加任用庞统,后来听鲁肃之言,投靠了刘备。周瑜在孙权的心理可不一般,不是一般的臣属,那是有骨肉兄弟之情的。庞统不被孙权任用,也是由于自身的骄傲所致。
到了刘备那里,刘备觉的庞统长的真是太丑了,当时刘备身边地盘也不大,身边又有诸葛亮,没有把他留在身边,刘备让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任耒阳县令,他治理耒阳县因为政绩不佳,被黜免了官职。
庞统内心估计一万个“草泥马”呼啸而过,我这么有名气的人物,你尽然想试探我的才能,只给个小小县令。骄傲的庞统,于是就消极怠慢,对待工作不认真,后来还被刘备罢免了。
后来,东吴大将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统不是一般的人才,你给他高级的官职,才能显示出他的才能。再加上了诸葛亮推荐,刘备才开始认真对待庞统了。
差点又失去一次机会,骄傲的庞统,如果庞统投靠曹操会咋样呢?三国格局会不会有所变化呢?
四庞统无人可敌的才华
《三国志》记载旁统说:“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正是这句话打破了刘备的道德枷锁,让刘备进入蜀地,开始图谋刘璋。
想成大事,就得懂的权变,岂能固执己见,什么事都要懂的随机应变,才能抓住机会。世界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与强者合作,打击弱者。假如你良心不安,事成之后,做些好事就好了,这样就能洗白自己了。这样兼并弱者的机会,属于大家的机会,你不去抢夺,别人就去抢夺了,与其给别人,还不如自己夺走。
这几句话,对于今天的世界,依旧适用,懂少所谓成功的人士都是抱着这样的价值观,在这个社会里肆无忌惮地掠夺财富和呼风唤雨。
五庞统的夺蜀奇计
旁统为刘备夺蜀,最先提出的计策是“鸿门宴”,庞统建议在宴会上下手,直接拿下刘璋这个笨蛋,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刘备说初来乍到,人心未附给否决了,然后庞统又提出三策。
一上策,奇袭成都,以北征汉中的名义做掩盖,刘璋无防备,奇袭打他个手脚无措。二中策,以荆州有变为借口,吸引刘璋的名将来送别,趁机拿下,然后吞并他们。三回到白帝城在做图谋,这就会失去机会。刘备远了中策。
一路所向披靡,沿途郡县都被攻克。刘备得到蜀地,首功当属庞统。让刘备可以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有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六庞统的做下属智慧
刘备赢了,搞宴会犒劳三军,刘备开心极了,完全暴露了本性。刘备说今天开心极了,旁统当时就提醒刘备不该这么说。
刘备怒了,让庞统滚出去。庞统就退走了,后来刘备又后悔了,把庞统叫了回来。问刚才是谁的责任,旁统说都有责任。刘备大笑,酒宴又恢复了原来的欢乐气氛。
其实庞统是没错的,刘璋虽然无能,但百姓是比较安宁的,也比较富庶的。可不是那种暴君类型,何况你一直标榜仁义,传出去是多么的影响形象,合适的提醒的是对的。
刘备问咱俩谁错了,庞统说俩人都有错,也是给刘备个台阶下,这样大家不尴尬。如果让庞统说是只有自己错了,庞统做不到,因为庞统是个骄傲的人。
后来刘备在进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流箭射中而死,时年三十六岁。这对刘备是件极坏的事,真是英年早逝,如果庞统活着的话,刘备或许会有更大的作为,蜀汉或许会更加强盛。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庞统,说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陈寿认为庞统应该是荀彧之流的人物,至少可以荀彧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