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珍珠兰 2018年3月24日 周六
今天,微风拂面,万里晴空。两周前我们相约,择日再登乌山赏美景。此时,我们正驻足在沁洌泉前,抬头仰望山上,只见那参天古榕簇拥,分外清新;悬崖上镌刻着“乌石山”三个字鲜红而醒目。
沁洌泉 留福渠,据清郭伯苍《乌石山志》记载:“沁洌泉,在山之阴”。今在此其旧址,凿池掇山,积水流泉,以增山色。留福渠,即“流杯渠”。它取自宋代《三山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闽越王诸在福州东门桑溪祭水活动的记载,史称“桑溪流杯宴集”。乌山新修的沁洌泉叠水汇入渠中,“蝙蝠”形状的曲线,蜿蜒曲折,水流其间,寓意乌山留福,故名“留福渠”。
我们按照乌山历史风貌区导图来到著名景点乌塔公园。乌塔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耸立在乌山东鹿,和于山的白塔遥遥相对,有“榕城双塔”之称。乌塔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福建观察使柳冕为祝贺德宗李适寿诞祈福而建此塔。塔高三十五米,共八角七层,塔身层檐用叠涩手法建造,每层塔壁上都有浮雕或石刻,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价值。
接着来到位于乌山东麓天皇岭东侧的“第一山房”,邓拓曾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
邓拓故居倚山而建,在山前的摩崖石刻上,镌刻着邓拓的一首诗和邓拓书写的“第一山房”石刻。
展厅内主要介绍邓拓各个时期的生平事迹。
邓拓少年时代在风雨声中读书,离家奔赴反对帝国主义、争取人民解放斗争的风雨;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救荒史》发端,到60年代天灾人祸中振聋发聩的呼吁,毕生为了人民,始终坚持真理。在创作、研究特别是二十年新闻工作的战斗实践中,光明磊落、刚直清正、无私无畏、不惜以生命维护革命原则,也维护了革命者的人格尊严。邓拓的精神与民族共存,鼓舞百世,流播千秋。如今“第一山房”已辟为“邓拓纪念馆”,古老的乌山,也为此而生色。
从邓拓故居出来,我们沿山道拾级而上,一路赏景,一路拍照。时隔两周,满树的山樱花凋谢了,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桃树的枝条上长满了小小的绿桃子。
一位经常在这里健身的老伯介绍说,这是一种观赏性桃子,叫碧桃,古称千叶桃花,不结果实,但它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树干上分泌的胶质,俗称桃胶,可食用也可供药用,有破血、和血、益气之效。
随后我们来到一块巨石前,巨石的正中间竖排写有“第一山”三个大字,字被描成了鲜红色,非常醒目。据传是出自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笔,“第一山”两边的石刻,许多字迹已被包裹在榕树的根须中看不见。
位于“第一山”题刻的西南侧,有一块岩石上刻有“清隐”两字,落款为“晦翁”。据史料记载“晦翁”正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晚年时的自称。旁边还有一座红檐黛瓦、小巧玲珑的“清隐亭”,是为朱熹的“清隐”题刻而建的。
位于“第一山”题刻西边新建的“云霄亭”,是给市民提供一个休息小憩的场所。
一笑亭,据传在明朝时已建造,后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新建的亭子。
红雨山房,得名于诗人李贺的名句“桃花落如雨”。现在的红雨山房为新建的建筑。
俯瞰高爷庙古建筑群。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吕祖宫。吕祖,道号纯阳,乃八仙过海之一的吕洞宾。吕祖门壁上有青石板材雕刻了二十四孝图。我们没有步入宫中,浏览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人物雕刻后继续前行。
天台桥,三十六奇景之一。天台桥又称“雀舌桥”,由一块两米多长、形似鸟舌的岩块凌空飞架于十多米高被称为“降魔石”的巨石之上,并与巨大岩壁之间成一座奇险天门,古时有蹬道穿门而过,乃上山必经之路。
天香台,三十六奇景之一,位于“三友榕”树的下方。据传古代乌石山有“神光寺”,座落在高耸的冲天台石壁之上,寺内香火鼎盛,每日香烟弥漫,直抵云霄,游人伫立此台,见之如临天宫仙境,故名“天香台”。天香台石刻右边的题刻,是宋朝时的地方官员游览乌山神光寺的记录。
冰壶,明朝都御使林廷玉题写,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用“冰壶”来比喻自己一生清白、廉洁。一说比喻乌山美景冰肌玉骨,壶小乾坤大。
三圣佛,指“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坐像,均为高浮雕,凿为唐代。三算尊像后皆镌刻光环火焰,以示佛光普照。1961年,作为乌石山摩崖石刻及造像的组成部分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霹雳岩,三十六奇景之一。在霹雳岩刻石的北面镌刻着旧涛园。“霹雳岩”三字乃北宋熙宁年间福州郡守程师孟的手迹。古时位于城南的乌石山独独高耸,四周低矮空旷,雷电常直劈而下,该岩石恰是因雷劈而就故称“霹雳岩”。历代许多名人也欣然提笔留下了不少墨宝。
般若台,三十六奇景之一。般若台是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使李贡任职福州时所造。岩壁上篆书“般若台”24个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所书,在“般若台”三字之下,刻有“住持僧恵摄”5个楷书小字。其书法价值独步天下,有1200多年的历史,乃福州迄今为止现存最早的一副摩崖石刻,其与浙江丽水等三处题刻合称为“天下四绝”。
清冷台,三十六奇景之一。位于般若台的下方,元代平章政事燕赤不华为表其意所写、所筑。“清冷”意为清澈、凉爽之意,意在表达心境清净。
天门石,先薯亭下有一条小路,两石夹峙于路两边,叫“天门”,天门中的一块夹石极似鲸鱼,称“鲸鱼石”。过天门岩壁上有清代画家广陵禹隶书“饮岚”。
石壁观音,过了道山亭前行数步就到了石壁观音处。相传此处原有天然岩石遭雷火袭击,岩壁上隐约显现观音像。后人便将其加工成了现今的石壁观音像,是福州古代雕刻艺术的代表。
“清尘岩”是明代进士龙国禄所题。史书记载此处原有一孤禅静室,乃其读书参禅之所,“清尘”二字即表其清静无为的心境。岩石上还留有其与好友海澄诸子言别时的一幅诗刻以及宋朝的两副题刻。
我们经过东壁亭,走过木栈道的尽头,途经一堵紧挨危墙的登山小道,来到一片开阔平坦的观景台,只见“天空”与“海阔”一左一右相邻。“海阔”和“天空”四字巨幅楷书,为康熙大帝笔迹,单字高2.7米,宽2.3米,笔锋饱满、苍劲,乃福州体量最大的摩崖石刻之一,在梅聚广场北面仰望有惊叹之感。
沿着窄小的山路步往双峰梦。“双峰梦”是明朝邵嘉明为纪念唐朝隐士周朴所刻。相传唐末周朴有才识,因厌倦官场而归隐乌石山寺庙内。后因不从黄巢造反被杀。生前常小憩于此两峰相卧处,一日久梦方醒,已然知晓后三世之缘,故石名“双峰梦”。清代福州乡土小说《闽都别记》开篇第一回即有“周太朴幻人双峰梦”的故事传说。
石天题刻在“先薯亭”北侧的山峰上。石天大岩洞由三块花岗岩相互支撑,开口不大,内部却十分广阔,可以容纳数十人,石面周围有很多的摩崖石刻。其中有清康熙十一年福州人萧震的题刻有一百个字,称“百字碑”。
向阳峰峰向正东,似与日同辉。据传古时候登此峰眺望可见城内闽江、乌龙江、马江三江汇合之壮观景象。从向阳峰举目远眺,城中美景尽收眼底。
我们走完乌山,最后来到山脚位于乌山天皇岭南侧的胡也频胡居,遗憾的是故居大门紧闭,没有对外开放。
于是,我们便步入位于胡也频故居边上的吴清源围棋会馆内,雅致的古典庭院,青瓦楼、小池塘,围棋元素遍布每个角落,散发着浓郁的明清民居韵味。
据媒体报道,已故的吴清源先生,于1914年6月出生于福建闽侯。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很小就展露出过人的围棋天赋。他14岁东渡日本,称霸日本棋坛数十年,1939至1956年间,吴清源在十番棋对局中击败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手,他以“95盘擂台赛式”的“憣棋”,令当时日本棋坛所有大师全部降级,创造“吴清源时代”。他还开创性地引领了“新布局”的风潮,在晩年仍孜孜以求,提出了21世纪围棋“六合之棋”的新理念,在探求围棋真理的同时,他还一直祈望世界和平。
从吴清源围棋会馆出来,我们感觉到,此次重游乌山,颇有几分收获。惊叹海拔不到百米的乌石山,自唐至清竟遗留了这么多珍贵的摩崖石刻。更让人惊叹的是,当中的书法艺术价值更是独步天下。置身于山中,我们恍若进入了时光隧道,穿行在历史时空中。只可惜,才疏学浅的我们对书法了解不多,好多字认不得,所感受的也仅是皮毛而已。但无论如何,还是不枉此行。因为既欣赏了历史文化名山,也锻炼了身体,确实畅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