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高老师一起探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就开始反思,这样的一些内容,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
我们深知,知识的传授绝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我们希望通过教学帮助孩子科学思维的习惯、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可是,通过传统的科学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到底能给予孩子多少呢?
您看,每节课40分钟或者35分钟,理想状态,科学课的教学需要1-2分钟的课堂管理,教师引导学生聚焦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孩子质疑,完善实验方案,再到孩子进行实验,教师引导总结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一般流程下来,试问每节课的30多分钟时间的有效性。
如果,我们将科学学科的大概念教学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单元重构,将我们分散的教学时间进行高效的整合。比如,每周1个下午的时间,归科学老师所有,我们开展项目式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深度,对探究的落实程度,对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否会有更好地效果呢。
我们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来看。
《有关光的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认识棱镜》《光的反射现象》《制作一个潜望镜》共7课,各1课时,在小学里几乎需要1个月时间去研究这个内容,而感觉每一次的研究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浅显,对学生能力和认知的培养都有局限。如果变成项目式学习(当然本单元的制作潜望镜或许不是最好的驱动性任务,但在很多单元里都已经有现成的较好的驱动性任务可供老师们直接使用。)是不是可以将7、8次课变成3-4次、甚至是1-2次的深入研讨呢?
或许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对教师,对学生都是有利的改变。至少可以减少孩子“转场”的次数,说不定也能减少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帮助教师站到更高位去看待我们的教材,思考我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