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张第十九》21:孰能无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有了过失,如同日食月食一般。他犯过时,人人可见。他改过时,人人都仰望崇敬。”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对于所犯之过的态度。
子夏讲:“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犯过时一定会下意识的掩盖所犯之过。李毓秀在《弟子规》中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小人犯过之后对于过失的掩盖,从大义的角度讲,是欠妥当的,不符合事情发展的自然规律。即便是从利害的角度讲,也是不划算的。一则不利于相关的当事人,二则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子贡之所以讲“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就是在即便一意孤行如殷商时的天下独夫——纣,他所犯的过失也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么过分。那么纣的过分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他的甘居下流上。作为天子,本该居于天下仁德的至高位置,他却选择“居下流”。既然选择了“居下流”,就要承担“天下之恶皆归焉”的后果。
子贡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天下人传说的“纣之不善”较之实际更甚的缘由。
在“过失”方面,君子与小人,善人与恶人之间,似乎没有多大的差别。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说不同的大概有两点:
一、成因
《聊斋志异》中有一副对联写的很好,上联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下联是:“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同样是犯错,君子的错多数是无心知错,好人的错常常是好心办错事的错;小人的错多数是本能的欲为之心引发的欲念之错;恶人的错则一定是为恶念头引发的错。
简单梳理一下,从成因上讲,君子的错本出无心,自然也不会加以掩饰。所以,君子治国,人人可见。
二、态度
从对待错误的态度来讲。“小人之过也必文”——既然已经掩盖了,那就没有改过的必要了。君子坦荡荡,常常是闻过则喜的,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过,才有改过的可能,也只有改过了,才算是自强不息,向上不止。
子贡是言语科的高手,所做的比方生动、精准的很。“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一则,君子之过并不轻易就有,就像日月之食一样,那是要在特殊、巧合的情况才能够发生的。二则,君子所犯之过,毫不掩饰和避讳,人人得以看见君子的无心之过。
三、结果
从结果来看,小人之过因为“必文”,也因为掩盖的好,最后骗过了他人,也骗过了他自己,自然没有改过的必要和可能了。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人皆可见,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无心之过之后,最迫切要做的便是改过。
简单来说,君子改过,小人文过。
君子改过之后,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光明、高明状态。所以——人皆仰之。
“纣之不善”,根本恰在不能正确对待,不能自发改过。最终得了个“天下之恶皆归焉”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