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考官好,考生开始答题”。
信阳师院的阶梯大教室,我坐在第一排听余姐答题。
我是考官?
开玩笑,余姐在准备公务员面试,我充当她的陪练。
余姐准备的很认真,就是站在讲台的时候有点紧张,低着头不敢看人。
我们从早上九点练习到下午四点,余姐克服了紧张,状态越来越好,我们俩洋洋得意,觉得自己棒极了。
这个时候,教室里一个上自习的美女开口了:“我能不能给你俩提点意见?”
“当然可以!”我俩兴奋的点头。
“你的语速还可以,但是回答没有重点,每个回答前要有一个重点……”美女对公考很熟悉,我第一反应。
她微微一笑,自我介绍:“我是文学院的大四毕业生,今年参加河南省选调生进入面试了,但是我没有去,前段时间又参加了浙江省的省考”。
原来是同道中人,我俩忍不住和她交流起来。
美女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觉得公务员考的就是马克思,所以,我很多时候都看马克思的书,写申论的时候也总是套马克思”。
之所以印象深刻,因为在我的认知里,我一直认为公务员考的是逻辑思维。所以,我没事的时候经常看一些逻辑类书籍训练自己的逻辑水平。
但我仔细想想,她说的也没错呀,她是文科生,接触的马克思多,所以在遇到公考的时候,不自觉会拿马哲去套公考。
而我逻辑思维的思想从哪里来呢?逻辑里的两个重点是归纳和演绎,这也是理工科目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所以,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我在看公考的时候很容易觉得他考的就是逻辑思维。
这也是我第一次深刻的认识到:个体不同的经历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日常生活价值观和行为的差异。
美女向我俩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搞不懂我的室友们,他们既不考研,也不考公,什么也不做,就等着毕业,可是毕业之后该干什么呢?干嘛不和我一起考公,现在公务员多好。我的亲戚考公之后很快就买了两套房,他们在外面打工的,就算进了德邦大公司,我觉得也不怎样。”
美女的问题,让我想起了刚毕业的我,那时候的我非常非常的青涩、单纯,对于未来是一片空白,和她说的那些人一样。
当时我爸爸帮我在南京找了一份工作,就在我准备收拾东西去南京的时候,信阳一家公司打电话说让我去面试,于是我就留在了信阳。
当时的土木行业热火朝天,在那个公司环境影响之下,我当时的目标是几年后成为一名技术专家。
于是我积极的考证,看规范,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不计报酬的加班,总之非常努力朝着目标前进。
但几年之后,我通过考公进入体制内,这让我毕业两年多年的努力看起来像白费了。
进入体制内之后,我更加迷茫,因为在这里成为一名技术专家并没有什么太多用处,而我的性格也不适合走其他人追求的方向。
如果说毕业的时候迷茫,是因为青涩、单纯,无知。而现在的迷茫,是对自己,对现实了解之后的无奈。
我做过职业测试,我擅长的是社会型和艺术型的工作,但我从高中起就学的理科,大学学的工科,毕业之后也一直从事土木工程,长达六年。以现在的现实,转行极其不现实,我也不会脑袋发蒙那样做。
回想整个过程,从高中选科跟着朋友,选专业的时候听老师的建议,大学毕业找工作听老师,甚至考公也是别人要求的,整个过程随波逐流。
我从来没有去了解过自己,也从没有问过自己想要什么,而且,更无奈的是以我当时的能力根本没有办法去问自己这个问题,也没有办法去给自己想要的。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很大一部分跟我童年的经历有关系。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我曾经深刻的反思过自己的经历。一句话概括,我童年的经历影响我的青春经历,又一步步影响我的现在,但还好,不会再影响我的未来。
我并没有怨谁的意思,我也不是那种爱怨恨别人的人,我觉得我过去的经历塑造了我性格的坚毅,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打不倒,再苦再累也不会放弃自己,而这也是宝贵的财富。
而且在随波逐流的时候,我也给自己做了很多很多选择,比如去学习驾照,比如一直写文章,看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自我。
现在看来,随波逐流并没有什么坏处。
所以,我觉得过去的经历导致了你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你不能判断是或者不是,好或者恶。
就像美女的同学在毕业时候什么都不做,我们没有办法去评价这种行为,因为,我们并不能了解他的为人本质,也不能预估他的未来机遇,他的未来是未知的,有可能生活很好,也有可能生活很糟,最终承受的是他自己。
过去的我不理解人为什么会多包容一点,当我理解了这种差异的背后藏着每个人过去的经历后,我觉得包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是站在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去看懂别人,理解别人。
但以我们目前的阅历,我们没有办法去理解所有人,那我们在看人的时候多看一些积极的方面,在性格上多一些柔和,在言语上多一些一切OK,其实还是力所能及的。
我并不想对美女的问题长篇大论,而她也赶时间,我对美女微微一笑:“不理解,就多包容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