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韩启德是从事药理学和心血管基础科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本书论述了:医学的本质,“技术至上论”给医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医学要如何增加如何关怀。呼吁了医学应该有温度和人文关怀。
医学的本质是什么?
是治病救人吗?
医学里有个著名的“1/3理论”。就是有1/3的病,不治就好;有1/3的病,一治就好;有1/3的病,治也不好。医学能解决的,只是1/3而已,如果说医学的本质是治病救人,那另外的2/3是在干什么呢?
是延长寿命吗?
在读了《最好的告别》之后,我更加的确信,医学绝不是延长生命,人有生老病死,每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医学的任务只是保护这个正常的过程。
“医学的本质是帮助人体建立新的平衡,减轻病人的痛苦”。
前些天听上一届优秀规培生代表讲话,他举了一个例子:每个人都排着队走向生命的终点,医生就是把里面插队的人拎出来,然后放到原本的位置上。觉得这个比喻很有趣,也很形象。每个人都是逐渐走向衰老和死亡,这个过程不可逆,医生是维护秩序的人。
本书对“三早治疗”提出质疑。认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过度医疗,不可取。
在这里暂且打个问号,毕竟只是一家之言。
“三早治疗”不就是所说的“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吗?可能自然条件下这样的“上医”出现的概率是百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但是在医疗技术发展到今天,在各种检验、检查技术的加持下,几乎每个医生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上医”。至于“过度医疗”的问题太复杂,不好界定,当然不仅医生的问题。
最后,想说的是,本书的作者韩启德院士,主要从事的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并不是从事临床工作为主。总感觉都是非临床工作的人在呼吁医学的温度,医学的人文关怀。怎么说呢,好像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那医生们在干什么呢?在临床工作中忙着团团转呢!集中注意力解决“病”和“人”,所以也的确常常忘记“病人”。
“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医学的温度”,这些东西只有从真正从事临床工作的人那里体现和传播出来才有力量,外人说出来就像道德绑架。
就像那些感动人心的抗疫故事,就像身边为了病人利益身体力行“医者仁心”的医生,这些东西才能真正启发每个医学生或医生的人文关怀。
相比“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医学生誓词,我更喜欢一句铭记在每一位医生心中的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安慰”,或许这才是医学的本质。只是让人焦头烂额的工作,过度专注解决疾病和眼前的麻烦,常常让我们忘记医学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