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吃饭时,一位多年好友聊起自己一直以来的烦心事:每次他爸一和他说“以后你就知道错了”这句话,他就会暴怒失去理智,向他爸大吼大叫,甚至有向他爸动手的想法。事后虽然后悔,但下次和他爸说话,还会止不住的暴怒不已。
我问他,小时候是不是发生过什么事?他想了想说,确实有。小时候他爸一说这句话,就表明要揍他了。其实不光是这位好友,也许这类情况大部分人都存在,我们跟父母说到某句话,突然之间感觉非常烦躁,仿佛凭空产生了一股压制不住的无名的怒火。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潜意识里的不良情绪被激发,阻止了我们保持冷静的沟通能力。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事儿的“前因、后果和应对”:
前因:小时候受到的伤害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烦躁、压制不住怒火的感觉,并不表示我们有多讨厌父母,也不是我们没有耐心、或者脾气不够好,而是因为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的挑剔、贬低、打骂,让我们感觉难受、愤怒却无力反抗,导致黑暗的情绪在潜意识里一直积压。
后果:亲子关系习得性无助
长大以后,只要和父母交流到某些话,不管他们说得是对或错,潜意识里会出现以前类似的情景,激活我们潜藏的黑暗情绪,让我们感到烦躁。情绪控制好一些的,直接沉默或者直接说不想沟通了,随便应付、快点结束当前的对话。情绪问题较多的,会小题大做,过度发火。但每次发完火,看父母难过的样子,又会心生愧疚,感觉自己不孝顺,这种周而复始的“内耗”,会极大耗损我们的精力,影响我们面对工作生活的状态。心理学将此称为“亲子关系的习得性无助”。
凭心而言,这类问题很难破解,时间跨度越长,解决起来越难。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产生了觉察,但父母并没有,他们无意中仍然对我们的造成伤害,给我们带来持续的痛苦。
应对:保持耐心,逐步调整
在一段关系中,好好沟通能解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矛盾。我们不能奢求改变父母,那只能改变自己,打破自己过往的认知。 我个人的建议是,保持一个平衡,在孝敬父母的同时,和他们保持良好的距离,减少和父母倾诉的想法。
首先,体谅内心曾受过伤的自己。很多人之所以会逃避,是因为自己的内心还“锁在笼子里”,把自己看成小时候那个无助的小孩。 我们用以前的方式应对,“内在小孩”也会用过去的方式对待我们。 所以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改变自己。当父母感觉到我们和以前不一样时,他们才会意识到,我们已经独立了,这样他们才会慢慢有意识改变自己。当然,很少有父母会立刻转变自己的态度的。我们要学会停下,等自己先冷静,等到情绪消散了,再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让自己的情绪上头。
其次,“内外归因”,有效沟通。 心理学上,把归因模式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假如,自己和父母沟通不下去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自己没法和父母说通,或者觉得父母性格不好。这就是用内归因的方式,去解释糟糕的结果,这只会让习得性无助越来越严重。 而如果偏向于外归因,我们可能就会觉得是当下谈话的时机不对,可换个时间点继续探讨。这种“内外结合”的方法,从多个方面找原因,会看得更加全面一些,最终会找到最有效沟通的方式。
最后,长期主义,坚持坚持。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要坚定一些,不要因为打击脱离了自己的目标。 可能一开始的沟通没达到想要的效果,但也别着急,给自己打打气,毕竟愿意主动开口就已经跨出最难的一步了。 实在觉得憋屈,可以找家人、好友倾诉一下。“正确的事情一直做”,才有可能获得我们想要的的结果。
做个总结。每个父母的内心,肯定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每个父母做事的方式方法都不同。造成的伤害已成过去,如果放任不管,只会加深和父母之间的裂痕。 而我们也会继续受到这种痛苦的困扰,终其一生都是个徘徊在心房外的孤单小孩。愿我们都可以勇敢跨出一步,做自己和父母的英雄。
最后,引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一句话:“生活是要去经历一段旅程,而不是解决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