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日子是贫困的,连白面馒头都吃得少,记忆里母亲几乎每天都要起得很早,在饭棚子里摊煎饼,支起鏊子,用油布一擦,把玉米糊舀上一勺,用专用的小耙子摊均匀了,填把柴火后就用小铲子铲起一角揭下来,而我们就趁着热乎快速的叠好一张捧着边啃边玩。现在每天精米白面,有时也去买点煎饼尝尝,但已无当年的味道了,那种麦秸烟熏火燎后的烟火之味。而且听人说,现在为了方便起鏊子,他们都往玉米糊里加点洗衣粉之类的东西,虽不知此说之真假,反正现在的味道确实变了太多。
我们那时侯的玩具是无法和现在的小孩子的玩具相提并论的。但我们会自己就地取材做些简单的玩晴自娱自乐。例如夏天下过大雨后,除了满树林里找知了猴回去让老妈给煎煎解馋外,我们几个小伙伴会掘些泥巴回去进行各种加工,哈哈,类似现在的工艺课哈,没有老师教全凭个人自己的想象,捏些泥人骑在马上,手持刀枪剑叉之类的,等干了后,摆出各种阵势,和伙伴们嘟嘟囔囔地编着小故事,现在想想也太开智了吧?有时会玩些痛快的,把一坨泥巴中间抠个洞,使劲往地上或墙上甩,看谁的声响大,啪啪地,炸裂后的泥屑飞到脸上都成了小花猫,大伙互相取笑着并各自夸自己的泥垉放得响,有时争得面红耳赤。
有时不明白小时侯对捕捉很着迷。对,捕捉,捕捉各种昆虫了,小鸟了(特指麻雀)。春天蝴蝶飞舞时,便罩子去套,满地的跑也不嫌累。夏天捉蝉,仰着个脖子满树林找,听到叫声,就蹑手蹑脚地凑到树下,伸出竹竿,梢上绑着铁圈,铁圈缝上个袋子,扣住后迅速一抿,有时因为速度不够快而被蝉儿逃脱,秋天到地里捉蚂蚱,现在的地里打药打得一些蚂蚱都不见踪影了,那时有些蚂蚱如蹬蹬山,强壮有力,跳起后双翅顺势而飞,极难捕捉。油蚂蚱,烁目夹等都是善飞之辈,我们常常拿着个树枝条,满田野里追逐,有一次为了追一只蹬蹬山我足足跑了有十里地,这已经不是说捉到后回去用盐渍过油炸一下给老爸下酒的事了,已经演变成和一只运动健将昆虫斗智斗勇的故事了,反正当把那只体型很大的蚂蚱拿下后,一种英雄豪情在胸中油然生起,只是当回头看看十多里的路还得走回去时,也是哭嚎一声,哈哈哈。
冬天就在鸡舍旁边设伏,用木棍撑起个破锅或圆筐,下面撒些鸡食,木棍上拴根长绳一直通到饭棚子里,就在那里埋伏着,像打狙击战一样,等那麻雀们放松警惕走进伏击圈时一拉绳子,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然那时侯年龄小不懂这些,也不会考虑这些大道理。只知道捉住后总想喂它食吃,可成年麻雀性如烈火,却也狡猾得很,当着众人的面时,你怎么逗它,怎么用食物诱惑它,都闭着眼连看也不看。而当我藏起来时,却看到麻雀们警惕地顾盼一番,快速地啄食几口。
一晃已经奔四,而童年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在脑海里是忘不掉的,写下来的同时也重温一下当年的感受,小时侯的我们,现在的我们,人还是那个人,中间的时光,搀杂了叫社会的东西,所以,往事可以回忆,只是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