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诗经//陈风~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为何去株邑之郊?只为寻找夏南。不是到株邑之郊?只想去寻找夏南。

驾大车赶起四马,停车在株邑之野。驾轻车赶起四驹,抵达株邑吃早餐息歇。

【注释】

[1]胡为:为什么。株:陈国邑名。林:郊野。[2]从:跟,此处意思是找人。夏南:即夏姬之子夏徵舒。[3]乘马:四匹马。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4]说:通“税”,此处指停车解马。株野:株邑之郊野。[5]驹:马高五尺以上、六尺以下称“驹”,大夫所乘;马高六尺以上称“马”,诸侯国君所乘。[6]朝食:吃早饭。

【赏析】

据《左传·宣公九年》记载,陈灵公荒淫无道,他经常和大臣孔宁、仪行父一起与夏姬在朝廷里做苟且之事,这些丑闻天下人无不知晓。夏姬是当时国中的绝色美女,她有一个儿子叫夏徵舒,就是诗中提到的“夏南”。夏徵舒看到自己的母亲与君臣之间的苟且之事非常气愤,最让他忍受不了的是陈灵公经常拿夏徵舒作为戏谑的对象。有时,陈灵公会问仪行父夏徵舒长得像谁,仪行父带着淫笑说夏徵舒长得像陈灵公,陈灵公又反说长得像仪行父。这种戏谑让夏徵舒既羞愧又气愤,于是有一天,夏徵舒潜伏在了皇宫的马厩中,趁着陈灵公不备,一箭将他射死,从而引起了一场臭名昭著的内乱,夏徵舒最终也在这场内乱中搭上了性命。

《株林》一诗是《诗经》中难得的一首幽默讽刺诗,它对陈灵公一伙人与夏姬所行的淫乱之事的揭露,用了讽刺幽默的独特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诗序》在评论这首诗时也略带讽刺地说“:《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可见,陈灵公做人做到这个地步,实在是悲哀至极!

统治者的生活对于一般百姓来说是神秘、封闭的,但是,如果某个国君的荒淫行为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讽刺的话题,那么就可以想象这个国君已经昏庸淫乱到了何种地步。《株林》一诗中所描述的陈灵公就是这样一个昏庸无用的国君。

诗人在第一章以百姓的口吻来议论陈灵公的淫乱行为。当大家看到陈灵公大张旗鼓地驾着马车前去找夏姬幽会时,有的百姓就问:“咱们的国君为何这么着急忙慌的,这是去哪里呀?”有人回答:“去株林邑啊!”有的人则反驳说:“咱的国君不是去株林邑,是去看望夏徵舒(实际上是去看夏姬)!”

其实百姓们都知道陈灵公是去株林邑,但是诗人偏偏要否定这个事实,用这种欲擒故纵的方式渲染出对陈灵公赶赴寻淫乱丑态的讽刺。陈灵公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去找夏姬寻欢作乐。那么,为何诗人又不直接说出陈灵公是去找夏姬,而是说去看望夏徵舒呢?

原来诗人在这里又用了一个故弄玄虚的小伎俩,对于这种龌龊之事,诗人不愿意直接提及,而是用一个与夏姬最为亲近的夏徵舒,将人们的思维引领到所要讽刺的事上。这也反映出诗人对陈灵公的所作所为的不屑,这种狡黠的文笔比那种直接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字更能烘托出全诗的讽刺意味。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第二章中诗人把自己当成了陈灵公,一路上通过炫耀所乘的宝马,来抒发出自己已经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等到陈灵公到了株林邑,便不用再假借去探望夏徵舒的借口,也不用顾及周遭百姓的议论,因为他马上就要见到朝思暮想的夏姬了。于是陈灵公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地大声说道:“说于株野。”

接下来,诗人摇身一变,又以孔宁、仪行父的口吻说出:“乘我乘驹,朝食于株。”这两个大臣对此时陈灵公的心情一定是深有体会,他们适时宜地奉承陈灵公赶快“朝食于株”,“朝食”的意思是吃早饭,古人常以比喻男女情欲之事。诗人此处提到“朝食于株”,这一句与前面“说于株野”相对应,并且一语双关,反映出陈灵公一伙人欲盖弥彰的丑事。更为巧妙的是,诗人在第二章一直用的是“参与者”的口吻,从这个角度讲,仿佛陈灵公一伙人自己在讽刺自己,再加上百姓的议论与君臣的洋洋自得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下子使全诗达到了绝佳的讽刺效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