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校参观的,尤其是大牌的或是国际的,打扫下园子,清扫下教室,以彰显我中华好客之礼仪,我看,也不为过。但是,如要让人不能在校园里喧哗,我看令人惊诧了。小孩子天性喜动爱吵,老师说,今天因为有客人来,不能吵不能闹,然后监视每个孩子噤若寒蝉,我看,这种教育实在是糟糕透顶。这校园本来就应飘荡着欢声笑语,孩子们才是这校园的国王,这才是校园的本色。“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已的职业的幸福。”格鲁吉亚心理学家阿莫·那什维利的这番话说得多么精彩!
你知道,我为什么在校园里,遇到小学部的孩子们,总是站好,和他们互问好,并挺有默契地击掌吗? 因为他们才是校园真正的主人,我很享受这种开心的致意方式。
在校园里,常看到那个小姑娘,我一时想不起她的名字。圆脸,微胖,看到我,她总是露出羞涩的笑,总是想和我打招呼,似乎又不好意思。对她,我还是印象挺深的。应该是她才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也就是三年前,小姑娘早上来得特别早。我大约七点几分到校门口刚站一会儿,她就来了,孤零零地背着书包。我便陪她到教室去。到教室,我打开窗,给教室透透气,然后,陪她聊会天,然后,看她读书。当小朋友陆续来了时,我便再离开。记不清有多少次。但我直觉,小姑娘对我特别信任。现在,三年一晃而过,她个子也高了。看到像她一样的孩子们,我并没老骥伏枥的悲壮,而是越活越年轻呢。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有条“沙道”,让孩子玩的。据说,这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我认为,这话一点也不虚。平时我们看到那么多小孩子,没一个乐此不疲地爱上玩沙子。铲来铲去,拎来拎去,堆来堆去,这沙子似乎藏着什么巨大的诱惑。这所小学,从孩子们的天性出发,拉几车沙子,放在学校一条道路上,围绕孩子们的天性开发课程,质朴而高明!我很少看到有小学这么做的,反而平时看到听到的多是高大上的诸多课程。我们开发课程,做校园文化,做教育领志,我看,都要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从学生天性出发。这也是学校所有工作的中心。
曾在松桃盘信镇支教一月,去过不少村小。村小一般都有篮球架,据说也有捐赠的。不过,这篮球架却是成人用的,儿童用上蛮力也投不了篮筐那么高。支教反馈会上,跟教育局领导反映过这一情况。这篮球架只是解决了有的问题,至于谁用的问题,却不管不问了。不过,时至今日,在教育发达的苏州,——当然,也别说其他学校,就单说我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孩子那么多,篮球架仍没一个是儿童版的,说到底啊,学生仍不是校园的主人。主人仍是成人。骨子里的事,不好改。所以,遇到再光鲜的设施设备,再伟大的事情,我看,不妨用这个试金石检验下其成色:真是为学生服务吗?学生真处于中心位置吗?平时看到的听到的,这么一试,很多泡沫就破了。
某课间,我下课去厕所。刚进厕所,天,烟尘弥漫,噪声尖厉,靠北窗的地方,后勤那位师傅正在用电锯切割瓷板砖,估计是正在修补。我屏住呼吸,走近对师傅说,就不能避开课间吗?学生要来厕所的啊。结果师傅回应说,我那么多工作要做,怎么避开啊?我忍住火气,赶紧去门口处对正进来的学生喊道,大家都去三楼吧,这么烟尘太大,对身体不好。学生们他懒啊,仍冲进厕所解急。我在门口望着里面的烟尘,听着刺耳的声音,一遍遍地提醒自己,别发火。师傅以自己的工作为重,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毕竟他还不是教师,似乎情有可原。想到有的老师总是自己任教的学科为重,靠耗占用学生大量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分数,全然不顾及学生其他学科学时,全然不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还被领导冠以爱生,想想,便觉得有些悲苦。校园文化,挂在口头的那还不能叫文化,不能叫引领,落不到实处,落不到平时,落不到学生身上去,都是空顺楼阁。如果实际上做的是另一套,说的是另一套,这种两面派就会毒害许多人,催生许多两面派。文化啊,理念啊,心源为本,可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把戏啊。
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融"。自然环境方面,树林、小品、长椅等,请不要离学生那么远,那么远,学生往往被管束得紧,学生无暇去那走走坐坐,眼前只是光秃秃的水泥地,旁边点缀几棵树。图书馆也一般都离教室远,本来学业又紧又重,借览量少得可怜,怎么将好书就融放在学生身边,举手可得呢?许多实验室也是离教室远远的,学生平时难得去一次,怎么提高动手能力呢?现在大家都搞课程基地,花不少银子,费许多精力,装潢辉煌,技术先进,设计前卫,但不大见学生来,反而参观者不少。教育资源,根本上非为形象,实为学生成长服务,让教育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即时可供选择的充分条件,让教室成为一个个综合学习港或学科中心,隔得远,是不成的。从校舍建构,从资源配局,从环境设计,改变的不止是空间,还有时间,还有学习方式,展现的是深刻的生本教育理念。
校园里沒有真正的自然的爱,就如没有甘泉的荒漠,虽喧嚣制造,却仍死寂。只有无私正直的爱,才会营造出精神的家园。沒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从不缺乏浮夸功名的爱,但永远匮乏纯粹的真爱。尤其当下。
“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中;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里。”我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与我们的天使生活在校园天堂里!
"学校是我的,欢迎你来到我的学校。"这是崔永元写的书序里的一句话。令人驻足沉思的一句话。小崔去北京十一中,就看到学生脸上写着这句话。校园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学生不是被监管的,而是自豪的主人。这种自豪不是应景被动娇饰出的,而是从心而外浑身通透着这样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气息。这种气息,生于一种美好的幸福感,源于对学校的真诚的认同感,对自身的满意的存在感。漂亮的建筑外表,一流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与他人的融洽积极向上的关系,包括与学习对象的关系。说到底,一切都构建成了一种"我一你"的关系,而非"我一它”。这种关系的构建,正是教育的内在动力。构建的过程,正是教育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