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了斯蒂芬妮•丹勒的处女作品《你要像喜欢甜那样喜欢苦》中的一句话,感慨颇深。
这句话是这样的:每当人们拿未来安慰现在的自己的时候,没有比这更没用的了。我们都会在面对当前的困境,无奈,沮丧时,以未来总会变好为理由来安慰自己。这没有错,但前提是你要为当前的现状作出改变。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也有段类似的经典台词: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因为体制化,因为习惯了监狱里的生活,在监狱呆了50年的布鲁克斯,被释放后最终还是自杀了。
虽然世界一直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但是,人却有这样的超能力,能控制自己到底改不改变。害怕未来却又期待未来,希望能改变却又害怕改变,是当代年轻人的常态。说穿了,不想改变主要是因为害怕失败。而害怕失败,常常基于没有底气和沉溺于当前的舒适环境,不愿改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点,未知为什么能那样吸引人,又让人恐惧,就是因为它有不确定性。失败,就是那不确定性里最让人恐惧的一种因素。怯弱囚禁人的灵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害怕失败归根到底还是是因为没有底气,没有再来一次的底气。试想,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他们大多不敢创业,不敢孤注一掷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有太多事情要考虑,资金,父母,成功率......创新,往往伴随着重头再来的结局。世上太多的事情没法一次性就达成,你需要不断的尝试,然而,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没有再来一次,再尝试的底气。
但,穷就没有逆袭的机会吗?不是的,有一个利器那就是时间。穷人可以用时间来创造自己的底气。相比于其他人他们有各种的支持,穷人可以靠时间来奋起直追。但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在为自己创造底气时,你不能习惯此时的平凡和原地踏步。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被冤枉而锒铛入狱。在漫长的20年监狱生涯里,他每天都想着自己要出去,要自由,要时刻保持希望。他接受了入狱的事实,但为了真相和自由,他用了20年来凿出了逃生的洞。
他自救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影响他人。他花了6年给州政府写信,申请资金建立监狱里的图书馆;他不顾监狱长等的威胁,单独又关了禁闭,为狱友播放了《费加罗的婚礼》,唤醒了狱友们对自由。他们开始正视那禁锢了自己希望的围墙。
监狱就像一个舒适圈,安迪的好朋友瑞德最终终于获得了假释,但是和布鲁克斯一样,面对外边变化的世界,规则,他无法适应,甚至想犯罪,违反假释资格,重新又回到监狱里。在面对外面不需要报告就可以去上厕所时,瑞德没感到公平,人性化,而是一滴也尿不出。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装成乞丐,即使每天生活得脏乱差,为了那施舍的一点钱,还是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人,即使经验已经足够丰富,面对外面抛来的橄榄枝,陌生的工作环境与同事,还是不愿意去。
窦唯说过,最苦熬不过清净,当一切都顺理成章了,生活就再也没有波澜,没有了挣扎的理由和流血的冲动,你的日子也就到头了。没有改变的生活,没有改变的心态,就如成为一条直线的心电图,最终的结局就是死亡。
你是选择一辈子碌碌无为,不为自己的梦想或者说希望而努力改变,还是保持改变的热忱,活得有激情,有活力,哪怕必须要经历一场蜕变的痛苦?飞蛾尚且会为了短暂的光芒而扑火,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了自己想要的,自己想做的,付出行动,勇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