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の分享
2019年4月28日
这两天看了一篇帖子,说到调查中的90后“人均负债12万元”。先不论这篇文章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90后的消费与理财的现状确不容乐观。身边的大多数90后都是这种“负资产,零存款”一族,这么比较起来,我年轻时曾做过的“月光一族”已经是很好的了。
其实不仅仅是90后,很多80后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花钱越来越多,储蓄越来越少。“举债度日”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举债不仅仅是指借钱,包括我们使用的信用卡,网络的各种借贷、白条、花呗等分期付款的工具,调查显示,90后更热衷于这种“多头举债”的生活方式。各种消费品都在争夺着我们的眼球,一些雷人的广告更是在刺激着我们的疯狂消费。“你最贵所以值得最好的” “你觉得贵 是因为你自己不够贵” 这样的说法的确容易击中人心,和物质相比当然身为主体的我们是最贵重的 值得去投资,然而这些只是在偷换概念。
很多人会说现在就是这种趋势啊,身边的人都是这种消费观啊?这就要提出一种说法叫做“可见性偏见” 人们倾向于谈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他们会更多地强调消费,而不是非消费。这种偏见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让人越花越多。打开朋友圈满眼尽是朋友们晒出的旅游照片、高档餐厅用餐的照片,新买的座驾等等 这类消息,我们就是认为这就是我们该有的方式,你没有去他们的家里,看到他们穿着平价的家居服,吃着平价菜品作出的饭菜,没有看到他们精打细算的过每一天的生活,更加看不到有的人每个月做了多少钱的储蓄,给自己和家人购买了多少保险,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做了多少规划。当我们对他人的消费行为越来越了解,这不仅会让我们自己增加消费,还会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财物状况和财富前景作出错误的假设。就储蓄来说,人们会效仿自己社交圈里的其他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和那些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类同,用他们的话说:和我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他们对未来和对收入增长的看法,以及他们随之采取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我某种关于我自己的未来的线索。
你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于购物或某次经历有关的内容,都有可能影响那些关注你的人,比如,你发表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与他们有关,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跟你采取相似的策略,实施相似的行为。周围人的消费会影响你,其实在社交媒体出现前这种消费模式就已经产生了,不过现在社交媒体上的消费活动太多了,可见性偏见也就被社交媒体放大了。如果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可见性偏见,就能减少这种偏见,进而减少社交媒体上的消费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减少可见性偏见对我们消费的影响,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不可预见的未来多做储备,让我们都能拥有面对未来的那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