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说实话,我初识这句话是带着很大的青年傲气与不服的,那时相信个人的价值,认为将一个独立的生命价值放入一个又一个外在的群体中,是一种很迂腐的想法。当时看到刘瑜笔下,认为人是将一切社会关系扔到垃圾桶后还剩下的存在,觉得无比振奋,瞬间有了一种独立且超然于其他同龄人的快感。当然,人的想法是会不断改变的,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不过仅是一种感性文学上的理解。最近有感而发,发现那些外界社会的关系总会折射出自己内心的。
我是一个很圆滑的人,说话前总要再三考虑,躲避掉每一个我认为会伤害到别人的词语,不太会去拒绝别人的请求,在同伴间自己的定位也多是和事佬的角色,更不用提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了。但这样外在圆滑的我,其实对应的是一个内在敏感的我。因为我对人处处小心,我也希望他人可以处处小心对待我,或许这里的也不是希望,是比希望还要再渴望的情感。我渴望别人也能回应我的要求,也能去体贴我娇弱的幼小心灵。
这样的心态也许能被称为“消极的敏感”,为了哺喂自己的柔弱心灵,向外施展圆滑的体贴和细心。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乐于助人的人,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认为别人会来帮助自己。当别人做好事或者被夸奖时阴阳怪气的人,当自己某天受到了荣誉,也会格外警惕别人的目光,也许还会幻想出别人的阴阳怪气呢。还有恋爱时自己的秒回,为喜欢的人做礼物,也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对方相同的回应吧。
你是周围的人认为的你,你也是认为周围人怎么样的怎么样的你。
没什么对错,只是当你发现你渴求的来自外面的回应太久未至时,你内心的小脆弱蠢蠢欲动令你伤痛时,可以去尝试下先改变自己对外界的方式,和“你想要笑脸时,要先对镜子笑”正好相反?因为外界不是和你完全相匹配的镜子,你的微笑也许并不会带来微笑,倘若这份渴望外界微笑的心情实在令你困扰,或许可以使自己表情休息一会儿,这样镜子里的表情不再微笑时(也许他也在休息呢),你也可以适应得到喘息。不要难为了自己,其实也就是不再难为他人。
至于那张镜子并非与你完全匹配,或许这也是我们很容易会陷入双标局面的原因吧。你在乎的事情与他人在乎的事情终有不同,或许尊重这份不同,用他人认为是笑脸的表情更可能会换得你想要的笑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