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了很多次,说到我们进行的是一个概率工作,无论是年薪七位数的主管还是月税六十万的大boss一再强调拜访量是唯一法宝,SX也多次和我说到我们进行的是找朋友的游戏。确实,我有很多的怀疑,脑袋里一直在盘旋他们的方法论。
1、为什么不可以基于需求分析进行对位?未来的大数据就是基于数据的需求匹配,难道我们还要做最原始的扫地僧?
2、除了吃饭以外,风险管理应该是位居第二应该配置的,只是配置多少的问题。为什么没有成为大众认知的必需品?很多人在纠结保费的持续性问题以及要换房、买房问题。我也面临过这样的选择,当时我是果断在买房前进行了保险配置,尽管是懵懂的配置。但,我的理念是没有人身的保障,其他都是空谈。所以,第一步活下来是解决吃饭问题;第二步是守好门口,进行风险配置,把可能的敌人抵挡住。
3、SX说到,所有的事情都是概率问题,对于习惯启用理性思维的我,表示怀疑。
我带着肯定中的疑问去进行市场采样。
目前,跟身边30个左右的朋友进行了交流,得出了一些有趣的共性问题。
1、面对图纸的伙伴们还是忙的顾不上多说几句话,讨论保险问题,只能呵呵了,因为这是个太枯燥以及自带“光芒”的字眼。我也非常知趣的不会主动提起,因为我太懂得那种面对被催图纸的焦灼心情。
2、有些朋友有了焦虑感,基于的是今年经济的周期性下行,行业不景气,做为家中的顶梁柱,一想到,可能的失业或者疾病,家里的父母、孩子、妻子/丈夫,还有房贷/车贷怎么办?这是被动刺激开始焦虑家庭责任问题。
3、想买份保险,但是意志不够坚定,因为家人说没用,这个钱去旅游、买车更能添加生活的幸福喜悦感。
4、生活中的风险确实无处不在,买份保险就买安心了,这辈子有两份保险就可以了。
5、看见保单价格就犹豫了,保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长的,重疾保单时间长,担心保费续不上。
通过市场这个最深刻的老师,我开始意识到,确实所有的事情都是概率问题,只是大概率、小概率问题。学习财报时,MJ老师一再强调的是做大概率的事情,ETF之所以具有powerful是因为组合。标准普尔正向家庭成长的数据也是四个象限的组合,同样重疾、医疗、意外也是一套组合拳。组合本身就是风险分散,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大概率的事儿。
对于vip家庭客户的寻找,我也过于主观想象了。投资的底层逻辑就是反人性的,需要站到上帝的视角对生命进行有限性及局限性认识,这已经让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了。再加上,本能的美好选择(同样是1/100万的概率,会选择买500万彩票而不是买500万意外险)。想一想哪个最有用,早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