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孤独》(二)
如果说现代社会出现的伦理孤独是男女均等的,那么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女性遭遇的伦理孤独一定大大超过男子。前文提到的卓文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卓文君死了丈夫,三年内不能嫁人。偏偏在这时遇到了风流才子司马相如,两人一见钟情,没有别的办法,明说肯定通不过。于是,只能选择私奔这种有损于本人和家族名誉的一条出路。
在这起事件中,卓文君所遇到的伦理孤独和内心的折磨远远大于司马相如。按照当时的伦理道德,她背叛的不仅是父母和家族的声誉,还有女性的“三从四德”和社会的“三纲五常”。
所以我说,面对爱情,卓文君比司马相如更勇敢。因为她要冲破的精神枷锁远比司马相如的多。
我们试想,如果她是男子,丧妻之后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娶妻纳妾,既便她自已不着急,父母还着急。因为他们急着她为家族传宗接代。
因为她是女性,要想在丈夫死后短期内获得“性福”除了私奔就是偷情。于是她冲出伦理的樊篱,选择了私奔。
如果说卓文君的“乱伦”曾被传为一段优美的爱情故事,那么风华绝代的女诗人李清照遭遇的伦理孤独就没那么幸运了。
李清照,这位大名鼎鼎的女诗人,曾有过一段幸福的婚姻。丈夫赵明诚,与她是门当户对的才子佳人。
两人都出生在官宦人家,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同朝为官。
不幸的是,幸福的婚姻不长久。在李清照年届五十的时候,丈夫赵明诚患病去世。
李清照曾经为了平息谣言对丈夫的诽谤,为了保护丈夫的名誉,带上夫妻多年收藏的古董,跟随一路被金兵追赶的宋高宗赵构逃难,目的是将文物捐献给朝廷。
但是她过高的估计了已经丧魂落魄的朝廷,他们只顾自已逃命,有谁还顾得来她这个为夫正名来捐献文物的弱女子?
年届五十,疲惫不堪的她,想休整一下自已。孤独的她,在一个叫张汝舟的军人热烈追求下,把自已嫁了出去。
她当然知道自已遭遇了什么。
在当时的社会,一个出身官宦之家的上层女子,与前夫感情弥深弥笃,而且又年近半百,居然敢选择公开再嫁,这会遭到多少人的指责?
这需要比卓文君更大的勇气!卓文君因为正值青春年华,因此能获得更多理解。李清照因年近半百却遭到世人的耻笑。于是她遭到了当时文人的差评,说她是“晚节流荡无依”,“传者无不笑之”,可以想像得到,女诗人内心何等的坚强,她所拥有的一定那种破釜沉舟式的勇敢。
然而,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再婚后的这个丈夫张汝舟居然是个不良之徒。他爱的不是李清照本人,他看上的李手中尚存的古董。所谓结婚,不过是一场感情欺骗。
东西到手后,居然对女诗人拳脚相加,百般虐待。
忍无可忍的李清照,再次冲破伦理束缚,在婚后三个月将张汝舟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婚约。
这需要比结婚更大的勇气。
在当时的社会伦理中,男子可以随便休妻,女子则嫁鸡随鸡,是不能提出离婚的。“三从”中名确归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如果提出离婚,不管男人是否有错,女子都要受到刑罚。
如果说当初李清照以年近半百的年龄敢再婚是破釜沉舟,那么这次顶着被判刑的风险离婚,则是又一次破釜沉舟式的与社会伦理抗争。
试想,在那个年代还有哪个女子像她那样勇敢?
可喜的是,经过这次上诉,恶人张汝舟被判有罪,李清照也被刑罚,但是离婚成功了,女诗人终于逃出了张汝舟的魔爪,获得了人身自由。
然而,在那个庞大的男权社会里,李清照虽然暂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是心灵的枷锁还时不时的束缚着她。
在她写给解救她的恩人的信中,我们看到一些蛛丝蚂迹。她不无遗憾的说:“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
女诗人冲破封建伦理后的内心挣扎可见一斑。
不知道现代的许多研究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为什么都隐去了女诗人这段曾经再婚的历史?
我想也许是出于对诗人的喜爱和保护吧,但是我觉得以现代社会眼光来看女诗人当年的所做所为,可以说她是一位响当当的女汉子,一位英名盖世的女中豪杰。
她勇于追求人生幸福的不懈努力,为那个时代的女子树立了光辉榜样。
一个完整的李清照,更让人觉得血肉丰满,更让人觉得可爱。
写到后面,我内心还真有点为女诗人呜不平,年近五十怎么了?难道就不配谈论爱情?就不能再追求幸福?人们对卓文君的同情多于李清照,还不是因为她更年轻?如果比才华诗人哪点比她差呢?
现年四十九岁的歌后王菲不是与小的十二岁的男友谢廷峰过的好好的吗?
女人在情感上的追求本无可厚非,只是时代弄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