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于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
通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必然破产的结果。剧本作者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通过话剧形式表演出来,我能感受到演员们扎实的台词功底,也对曹禺先生的文字十分敬佩。每一句台词,尤其是在人物冲突十分剧烈的时候,都是十分精准,很扎心。
虽然有些高潮片段会让我觉得有些尴尬,一些片段为了表现人物的情感,会反复说一句台词,一遍遍表现情绪的递进。但是这可能和目前影视剧表演崇尚自然方法不太一样,所以还是会有点夸张,但这也是话剧的特点。
看完这一场话剧之后,我对这些人物都感觉到了不幸。这场话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把握很好,很快就抓住了我的情绪,让人带入进去,十分想看接下来剧情的发展。里面的主要人物都有两面性,不能一概用正派反派来总结。
最先出场的思懿大奶奶真的是分外有款儿,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王熙凤的影子,但是她又不同于王熙凤。她虽然言语刻薄,总是指桑骂槐地说些针对人的话,但她的处境我能理解。丈夫心中另有所爱,她心中有怨气,又要挑着管家的担子,最后阴阳怪气地流着泪自说自话,让文清娶愫方。
愫方寄居在曾家,过着寄人篱下、看人眼色的生活,她不敢做什么自己的想法,只想着就这样照顾曾家。所以老太爷想为他安排婚事给袁先生的时候,她无法说出自己有什么意愿,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喜欢表哥文清,可她又不想因为自己的愿望而使曾家有什么风波,她只想让自己变成小透明,安稳生活。
孙媳妇瑞贞、研究人类的学袁先生、女婿江泰,他们都是拥有一些新思想的人。瑞贞想摆脱没有爱的婚姻,纠结于要不要留下孩子,对曾霆有着朋友的情谊。江泰寄居老丈人家中,失去尊严和事业,却将满腔怨气化成口中犀利而不合时宜的言辞。
老太爷年年为自己的棺材上漆,就是想死得体面,这是他对过去日子的辉煌最后一点念想。可最后也没了。
在这些人物中,私心最不满的是文清。他有很多的缺点,同样也很可怜。懦弱无能继而抽鸦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说的就是对他。他喜欢愫方却不娶她,不能娶她却又与她暗自相恋。也就是为了他,让愫方心甘情愿在曾家做牛马。
整场剧有句台词出现了很多次,“你说呀!”
然而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沉默或与真实相反的话,总之是得不到一句真话。这座宅子,这整个礼教的氛围,都像是一个大大的牢笼,把人们的真心话和真实的心愿都给锁住了。人们捧着虚伪和强颜欢笑的面孔互相面对,共同生活,这是活着吗?
生在局外的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眼光去看,但是角色身处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他们无法轻易摆脱自己的痛苦,只能维持表面的和谐。不过最后愫方和瑞贞能够冲破牢笼,一起离开曾家,打破封建礼教对自己的束缚,也让这场悲剧存了一点希望。
《北京人》无疑是一场悲剧,人们各自都有无法言说的痛苦,但是这部作品想表达的也是希望人们能摆脱束缚自己礼教,寻找自己的自由和生活。这也象征着封建家庭的衰败和封建社会的灭亡。看到最后,我一度以为瑞贞会生下孩子,愫方真的一辈子留在曾家照顾众人。不过还好,他们的离开给了观众一个有希望的结局。
但是我还是最希望思懿能够离开,她这样的女性应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而不是守着大宅院里的一点资财和不爱她的丈夫,成为别人口中的刻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