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自己能坚持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以前以为多花时间才能学好才能达到效果,其实那是因为自己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见效,这样反而不容易坚持。
降低了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能够持续增强。虽然达到目的所需的时间可能会变长,但这样的坚持最终可以产生复利效应。
难易匹配的意思是,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既保留学习的成就感,也保证了学习的挑战性
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处在自己的拉伸区,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没法把握,无论他们是令人痛苦还是让人享受的。比如说长长的假期,或者突如其来的财富。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
在有约束的环境下,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比如说练习写作是日更好还是周更好
能够抓住本质的正确回答是: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处在舒适区的边缘进行练习,如果输出的东西是在自己的舒适区随便写写的,那么写再多也没用。
学会拆分目标,关注重点,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
深度学习是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想在时代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更应该尽早抛弃轻松学习的幻想,锤炼深度学习能力,成为稀缺人才,否则人生之路会越走越窄。
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向别人清晰地陈述,很不容易,但这是深度学习的开始。因为这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
当我们能把新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已经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创造新的知识。
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接缝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接缝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接缝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只有在一个领域探索的足够深入时,灵感才可能在潜意识的帮助下显现。
娱乐热点并非没有价值,浅层知识也同样具有意义,但前提是你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深度,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无关联不学习。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是知道信息点,关联信息点,最后行动和改变。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知识不是书本上的概念公式,案例道理,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他才是你的知识。
阅读的时候要寻找触动点。如果有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一句话,只要真正触动我并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这本书就超值了。
打卡有误区。有人在早上5点闹钟一响,就在早起群打卡,然后倒头继续睡,有人翻开书拍张照发到朋友圈,表示完成了今日的读书打卡。
打卡很容易让人坚持的动机转移到外在形式上,转移到任务心态,为了打卡而打卡。比较好的方法是用记录代替打卡。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的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去学学学。
很多情况下,英雄式的开头不会带来英雄式的结尾。持续刻苦争分夺秒,舍不得休息的人,他们的精力会呈持续下降的曲线。
高效学习的关键在于保持极度专注,而不是靠意志力苦苦支撑。学霸模式: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