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来源:《心理疏导》P75-P86
案例主诉:高三学生学习成绩好,高二下期参加清华北大自主招生考试,期望得到至少15分的加分,结果事与愿违,均未获得两所大学的青睐。高三了,已经意识到自己心态出现了问题,想要尽快调整自己,备战高考,但是难以集中注意力。每次打开书都想起自主招生考试中的失败。同学之间的说笑,常常会觉得是在取笑自己的不自量力,越想越难受。
疏导员发现了,便开始了一次谈心。
一、在案例中,工作思维分为三个步骤:
Tep1、收集信息,了解当时人的想法
这一步,疏导员耐心倾听当事人的烦恼,并适度共情,是当事人的情绪得到宣泄。
案例中,当事人自主招生考试失败,因此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以偏概全)、也没有人看的自己(偏激/以偏概全)。
Tep2、了解症结。
通过澄清和聚焦的提问:“如果你的想法是对的/真的/真的发生了,对你意味着什么/会怎么样/是什么意思”,探索当事人想法背后的想法,当当事人回答了问题以后,可以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提问,直到找到当事人想法背后的想法,也就是心理症结。
Tep3、通过奇迹问句,让当事人客观地看到自己当前的状态,并确定了短期目标。当发现短期目标有实现的困难的时候,又聚焦困难,探索困难的成因,成因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当事人的应对方式。
二、案例中值得学习的细节处理
1、有力量的反馈:替换词语。
案例中,当事人因为招生考试失败,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疏导员用“产生自我怀疑”替换当事人的“什么也不是”
书中P44也的对话中词语的替换让人感觉到更舒适。(此刻想法:第一次看这段对话没感觉,现在回看感觉很深刻)
学生说:妈妈什么都担心,烦死人了。
老师说:听起来妈妈的担心,让你感觉到很不舒服。(用温柔中性的表达,替换情绪和的负面表达)
学生说:“当然不舒服,干什么都管东管西,真希望她闭嘴”
老师说:你希望她能尊重你,给你更多的空间。(淡化攻击性的表达,挖掘攻击性背后的需求)
学习说:“虽然我有时候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好”
老师说:“你希望自己能做好”(强调目标和需求,明确改变的方向)
2、澄清和聚焦的提问,促进当事人探究想法背后的想法(非理性思维)
提问公式:“如果你的想法是对的/真的/真的发生了,对你意味着什么/会怎么样/是什么意思。”
提问1:招生考试结束了,但是对你来说还没有结束,他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答:意味着“普通人”)
提问2:做一个普通人,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提问3:上不了好的大学,没有好的工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提问4:让父母失望,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答,意味着没有被爱的价值)
提问和回答之后,疏导员找到了当事人的非理性思维:招生考试失败,上不了好大学,是个失败者,父母就不会爱了。(非理性思维)
3、巧妙的换位思考,比讲道理更引发当事人思考
案例中当事人利用换位思考,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非理性思维。
如果是我,我会用当事人和父母换位,我会这样说:“假如,你父母因为要参加一个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考核,如果这个考核通过,那么你们家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这个变化是好的方向。你们的父母为之也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但是最终失败了,你会因为他们的失败觉得自己不爱他们吗?”
书中案例中疏导员用自己的假设和当事人换位,看起来非常的润物细无声。我也不确定如果我用父母换位,是否会起到同样的效果。
4、巧用评量问句
①用评量问句了解当事人的现状,
②当事人对自己给出的分数的理解,为什么给这个分数,而不是更低,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自信(找到资源)
③确定短期目标。
5、鼓励实现目标
①当事人提出了实现短期目标的困难点,疏导员引导当事人联想类似的事件以探索困难成因
②探索关键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
③探索当事人对事件的应对,探索解决问题的资源
④与当事人一起,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5、在沉默中保持淡定,是疏导员需要练习的技巧
在案例中,当事人情绪宣泄完成以后,疏导员并没有急着去问问题,而是沉默了五分钟。如果我是疏导员,我能淡定做到沉默这么长时间吗?这是我需要练习的技巧。带当事人情绪缓解以后,理性思考能力开始提升,疏导员才开始尝试引导性工作。
三、后记
拆解案例和写案例笔记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我感觉特别值得。一方面了解了倾听思路,另外一方面也开始适应心理疏导的对方方式,还学习了相关的理论,感觉收获颇多
本书有24个案例,希望能拆解全部,至少形成12篇案例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