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第一神器是什么?手机!
餐厅吃饭,孩子哭着闹着要家长陪玩,也不乖乖吃饭,家长只能拿出手机来,放个《小猪佩奇》或者《熊出没》,孩子马上变“乖”了,直勾勾地盯着电子屏幕,家长喂啥也都吃了,像是被念了紧箍咒一般。
用手机来降服熊孩子,似乎成了家长的必杀技,研究表明,近一半的青少年存在对手机的上瘾问题。无论你是想用一个手机换一个清净,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必须停止这样的做法了!
沉迷手机对孩子的危害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大!
如果孩子一直对着手机,后脑的视觉皮层会不断得到激活,而大脑前额叶的能力会下降,什么意思?大脑的前额叶主导的是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弱化,意味着孩子的组织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沟通能力等等一些列功能会下降。
更可怕的是,如果孩子严重地依赖手机,假如没有手机可用,他将会出现焦虑甚至睡眠障碍,严重的将产生心理疾病。
所以,趁一切还来得及,快快帮助孩子摆脱手机的魔咒吧。
一、为什么孩子容易对手机上瘾?
对手机上瘾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因为不想面对其他的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呢?
1、缺乏父爱
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成瘾性的行为,其首要责任在父亲。
父爱不仅仅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还会影响孩子的情感、性格、品德等多个方面。缺乏父爱的孩子,在认知方面将会产生缺陷。
2、不当的教养
有三种类型的不当教养是家长常发生的,也是造成孩子手机成瘾的主要原因:
专制。父母过于强势,会导致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从而转向手机,以寻求认同或表示反抗。
忽视。父母太忙,没空管孩子,孩子缺乏陪伴,从而转向手机,以完成自己的社交。
溺爱。父母的过度溺爱,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想做困难的事情,从而转向手机,寻找有趣、轻松的娱乐。
3、孩子逃避现实
有一类型的孩子比较自卑,可能是成绩不好,也可能是没有什么才艺,导致在学校存在感较低,在家中也没有发言权,孩子就容易自我否定。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认同,就去虚拟的网络世界找,这是一种逃避的方式。
二、如何解决孩子手机上瘾的问题?
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时,你是怎么做的呢?收手机?或者打骂一顿?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一芳老师的《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力》一书中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法,分别是改进教育方式、指导孩子应对和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1、家长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正如第一部分我们分析的三类不当教养,家长需要自我反思是不是太过于专制,或者忽视了孩子,又或者习惯溺爱孩子。
如果你是专制型父母,请尝试多听听孩子怎么说的,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杜绝体罚、威胁等等方式。
如果你是忽视型父母,从现在起,请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孩子的成长。
如果你是溺爱型父母,就要学习进行管教,并不是要变得多么严厉,而是用坚定而和善的态度,明确制定规则。
2、指导孩子应对
应对方式有三种:
以情绪为导向。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减少孩子的压力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压力的来源,首先通过与孩子沟通确认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然后把这些想法写下来,最后共同决定这些想法是保留还是删除,并确定行动。
以意义为导向。培养孩子的信念感,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正面的评价,以此来激励自己。比如,赋予孩子一个他喜欢的英雄形象,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让他当做是英雄必经的磨难。
3、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我们知道,当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时,往往是因为现实中没有找到自我价值,此时,就可以通过4步来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1)制定目标
如果孩子有了清晰的目标,他的内心就是充实的,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制定一个符合他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时,采取的策略就是短期的规划和长期的目标相结合。比如孩子英语成绩很差,那么长期目标就是提高英语成绩,并培养孩子的自信;而短期的规划就可以制定为平时的作业做到什么程度,下次考试要达到什么分数,通过一个个阶段目标让孩子循序渐进地进步。
(2)开展行动
定制好了目标,一定要立即开始行动,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做的是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此时鼓励针对的不是孩子的智力,而是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行为和态度。
(3)取得成果
经过你和孩子的共同行动,当然会产生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对孩子本身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包括外在的反馈,比如赞美。
(4)体验价值
获得成果之后,孩子就得到了对于自我价值的积极体验,让孩子发现“我能行”、“我是厉害的”,或者“我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这些积极的价值体验是孩子获取自我价值的来源。
总结
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手机、平板电脑,这时候家长一定不能听之任之或者苛责大骂,而是先从自身找原因,调整自己管教孩子的方式,指导孩子应对不良情绪,并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力》这本书站在资深教育者的角度,从千千万万的家庭实际出发,给出了一系列科学、实用的方法,解决孩子不爱学习、写作业磨蹭、专注力低、偏科等等一系列令家长头疼的孩子教育问题,帮助家长带领孩子提升学习力,家庭常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