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幸福一定是人类所向往的。平时我也没想怎么样要过得更幸福,可实际上我每天解决自己的矛盾,就是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幸福。
第一次看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我想对这本小小的introduction做一个梳理。
作者先从现象——事实入手,现代物质文化的丰饶,人们的幸福指数不一定来得比前人高,这出人意料的事实让我们发现,幸福感不是单方面的理解就能解读的。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得对幸福下定义。为什么要下定义?该怎么样下定义?我们下定义,是希望定义的存在是帮助人理解究竟为何要在乎这样的事情,要问幸福是什么,不如说将幸福理解成什么会很有帮助。幸福只是一个词,重要的是我们用幸福来指代什么。因为理论的一切都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多关注日常,从日常关于幸福的抽象讨论中汲取精华,打磨成一个新的概念,从而来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
本书里作者讨论的幸福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但也有其他著作用幸福来指代一个蕴含了价值观取向的概念——福祉。于是我们可以列出三点关于幸福为何物的基本理论:
一,情绪状态理论:幸福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
二,享乐主义理论:幸福及快乐。
三,生活满意度理论:幸福就是对你的人生感到满意。
很明显,后面的几个章节会为围绕这三种理论展开,并且会结合事例为我们讲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情绪状态理论。幸福就是指要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人们看重幸福,是因为良好的情绪状态是生活向前的重要发动力。那什么能带来良好的情绪呢?有这三个方面——
一认可:感受快乐以及其他典型情绪。二参与:活力与心流。三协调:内心宁静,自信,情绪开朗。
幸福的这三个方面都很重要,不同的人生理想所强调的是幸福的不同方面,举例来说,美国人更重视认可和参与。与之对应的情感状态是喜悦与兴奋。而亚洲文化所侧重的则是协调所带来的幸福感。而协调才是幸福的核心。所以我想对协调展开来讲。最基础的幸福指的是你对于个人安全和保障程度的反应。也就是说,你究竟是降低警戒,充分享受人生,还是对这个世界充满戒备?作者将这种状态称为人与自己的人生达成协调。
而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内在平静。二自信,三情绪或精神开朗。感到轻松快乐,或不受压迫。当一个人协调地生活时,他会发现非常熟悉自己的生活,这个人会生活得非常自在,简直如鱼得水。
以压力过大为例,虽然压力并不像背疼之类的肉体痛苦一样,占据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但是我们根本不能忽略它带给我们的影响。生活失去了协调,压力会压迫我们的精神,磨平我们的心智,扼杀我们原来能获得快乐的能力。压力过大的人,从生活中所得的更少。所以对他们来说,生命的意义也在减少。原因是他们的注意力会变得狭隘,不能轻松的享受,甚至无法注意到生活的馈赠。当我们压力过大时,活着的乐趣和缀满我们生活的种种微小的快乐,都会被彻底排除在外。所剩下的生活通常还可以勉强忍受,却不那么值得拥有。
所以即使我们物质条件优越,但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压力大的人非常贫穷,从情绪理论上来说,我们不会认为一个压力特大的人,过着一个幸福的生活。
但这时候也许就会有人发出疑问了。如果一个人抗住了压力,在压力之下,度过了美好的生活,也能有快乐的情绪。那为什么不能说这个人幸福呢?
作者虚构了一个人物,罗伯特。
罗伯特过着非常积极活跃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里,发自内心的感觉到快乐,他相信自己的人生非常顺利,由衷的为自己的人生表示满意。但是当一天结束,在他独自一人,手头不再有工作的时候,他常常感到非常抑郁,有时还会在睡前崩溃落泪。他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几个月了。
似乎很明显,罗伯特所经历的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比例,也就是他的享乐平衡。是倾向快乐那一边的,但被作者问到的39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认为他幸福,其他人都回答不幸福。我们可以解释认为,罗伯特内心深处的情绪状态应该是很糟糕的。这是为什么?根据历史悠久的心理学理论解释,很大一部分心理幸福感是无意识的。一旦一个人的生活中突然被压上了一根稻草,这个人的心情倾向就转向崩溃,我们绝对不可能认为这个人是有良好的情绪状态的。
综上,作为情绪幸福感的幸福,应该有两部分组成:任何状态下的心情和心情倾向。所以幸福意味着一个人整体来说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那么享乐主义理论呢?在前文我们已经解释过了为什么我们认为罗伯特过的不幸福,即使他快乐的时间多于悲伤。而按照享乐主义理论,幸福意味着你的快乐体验多于不快乐的体验。幸福就是一连串快乐的经历。所以罗伯特应该是幸福的。但大部分人都不会这么认同吧。所以假如人们是以无意识状态作为依据来判断,罗伯特并不幸福,那也就是说,享乐主义理论并不是人们的判断依据。
大家暂时不必急于决定自己是否认可这个理论。生活满意度理论也许更符合你心中所想。
和享乐主义理论和情绪状态理论不同,它们都认为幸福与感觉有关。而生活满意度一般被认为主要跟个人评判有关。而对生活感到满意,不管是以自己的标准还是其他任何标准,都不代表你认为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书中列举了比卡姆,一个监狱囚犯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维特根斯坦,一个大哲学家,但饱受折磨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我们从中完全不清楚他们的情绪生活到底快不快乐,也无从得知,以他们自己的标准判断,他们的生活到底顺不顺利。我们只能从中知道,不管他们的生活有多糟,他们自己觉得已经足够好了。
这说明了什么?生活满意度就是你对自己人生的综合评估。这种关于幸福的理论有其迷人之处,因为这样一来,你变成了自己人生的主宰。你的幸福与否,取决于你自己认为什么最重要。而这重要东西就是除自己快乐之外,真正在乎的东西。生活满意度,其独特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它实则追踪的是人们的价值观。
同时,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不管如何设置生活满意度问卷的测试量表,结果常常集中在75%的分数上。人们的惯常想法就是人生没什么可抱怨的,但也不算完美。大部分人只有在真正走投无路时,才会承认自己对生活的不满。但生活满意度能告诉我们,人们过得究竟好不好,人生是否欣欣向荣吗?事实上,生活满意度理论乍一看似乎有理,却不能解释我们人为赋予幸福的价值。比如我只想让我的孩子生活幸福。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是要比我想让我的孩子对他们的生活感到满意更加铿锵有力。毕竟后者你只想让孩子对生活感到满意,让他落得一个悲惨下场的时候,你只需要告诉他就这样知足常乐就好了。
至此,三种有关幸福的理论都介绍完毕。那我们要如何知道幸福的来源,从而获得幸福呢?
罗列幸福的来源是一项特别棘手的任务。第一个难题在于如何进行分门别类,我们应该聚焦在人际关系上。还是以爱为中心?一般来说,不同的研究人员会使用不同的概念,并没有哪一组概念是唯一正确的。第二个难题在于你所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类型,决定了哪些因素能够左右人们的幸福感。但是幸福的主要来源究竟有哪些,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就五项答案(SOARS)大致达成共识。
一,安全感,二,生活态度,三,自主权。四,人际关系。五,需要技能,有意义的活动。
第一种,安全感。可以分为许多类型。首先是物质安全感,拥有一定程度的钱,可以帮我们隔开诸多不幸,让我们心想事成。而过多的财富或许会让某些人变得越来越贪婪,为我们制造出新的弱点。所以古希腊享乐主义哲学家伊壁鸠斯对于如何过上快乐的生活,有以下这条建议:远离奢侈品,过简单生活。除物质安全感以外,还有社交安全感,事业安全感,时间安全感。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幸福感,但过多的安全感会让人自满,懒惰,软弱,不堪一击,也会阻碍个人发展。与安全与之对应的是风险,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之一就是理智地看待风险。
第二种生活态度。当我们谈论生活态度对幸福的影响时,主要涉及两种生活,积极应对和坦然接受。因为幸福不是一双鞋,不可以随意选择要或不要。它更像是一项你必须经过多年努力才能习得的技能。所以幸福与否是个人选择,你的态度决定一切这样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的。就像你告诉水里的鱼儿,只要你想飞,你就能飞到天空中一样。但是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确,我们可以充分控制自己的大部分心理状态,让自己变得积极,保持乐观和感恩等等。
其中能够有效提升幸福感的生活态度是关心他人。在事情不按自己预期发展时,不强求,坦然接受,维持合理的期望值。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拥有一种使命感,认为自己的工作有内在意义,并且非常充实,这就是内在动机。而更重视金钱,财产和地位,这些外在动机一般不会使人们变得更加幸福。
第三种自主权。自由就是幸福的一大主要来源。首先,金钱的好处本质上就是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当然,人们并不一定要有非常多的选择才能够幸福。但同时,只要拥有选择的权利,就能产生一种有可能性所带来的自由和快乐。比如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日益旺盛,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因为汽车能给人带来自由感。可如果我们要从另一方面来说呢,选择自由也需要人们付出相应的代价,它会削弱人们的决心和满足感。例如离婚率上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伴侣的可替代性,从而对婚姻现状愈发不满。那不妨就请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想一下,假如你和某一个人被困在荒岛上,那么你们一定能找到天荒地老的办法。但是自主权完全能由自己来选择吗?事实上,你的人生并不完全是你自己的,而是与别人的人生息息相关。你在做决定的时候。会参考别人的态度和利益,我们也许无法对大事情做自主选择,如结婚对象。但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日常行程,并且这可能比作出重大决定更能令人们感到幸福。因为我们可以依然认为自己正在践行本人所认可的价值观,从而获得拥有自主权的感觉。
第四种人际关系。一直以来,社交都是最令人感到快乐的活动之一,亲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要维持良好的友谊和团体关系的其中方法之一就是信任。信任能提供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能够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重要缓冲,是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这样的社群会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对金钱的需求更小。
第五种需要技能、有意义的活动。无需动脑,没有意义,机械重复的任务,绝对不符合任何人对于幸福的期待。人们能在到达心流时感到更幸福,而且频繁感受心流似乎也能提高人们的整体幸福感,甚至会延伸到没在从事这项活动的时候。而心流的状态就是人们在成功进行某项活动时容易出现的一种幸福巅峰状态,尤其是在那些非常有挑战性,能够推动人们将近能发挥到极致的活动中。但如果人不认可所从事活动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光凭在活动中施展技能时,对这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人们在从事最有意义的活动时,会带着欣赏的眼光与重要人和事产生联系或进行互动。并且可能只有通过这种活动才能给人带来情绪满足感。一段充实人生的前提,或许就是能够带着欣赏的眼光,与在你看来重要的人和事产生联系。
除SOARSL列表五项之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其中,接触大自然,未来也许会加入其中。沉浸在自然环境中,既能定人心神又能帮人恢复活力,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注意力。但是目前还缺乏数据来证实大自然对人类幸福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在前文的叙述中,我们多次提到了金钱。那么,金钱对幸福到底能有多重要呢?当今世界金钱与幸福之间有很多研究。总结来说,这些研究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对于一个国家中比较贫穷的群体来说,金钱似乎对幸福感有着很强烈的影响,而当收入水平达到某个标准之后,这种影响便微乎其微了。
但是我们会发现,拥有更多金钱的人,自我评估的生活满意度也更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金钱能够帮助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即使金钱不能令我们更幸福,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的。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认为生活满意度测试夸大了金钱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联系,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人们的重心可能更多放在物质生活必需品上。而不是家人和朋友之类其他有价值的重要因素上。金钱固然重要。但我们是否可以尝试降低金钱的重要性,让我们过的更加幸福呢?
以上这些方面我们都有很多的选择,但是我们并不能决定一切,因为追求幸福不仅仅是一项个人事业,我们所在的生活环境对此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必须构建更好的社区和社会,来实现我们共同的追求。
总结来讲,人活着,就应该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但不要做过了头,而忘了放松,我们要为所爱的人留出空间,控制自己的债务。拒绝道德负债。不要总是为难自己,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大环境中,让你可以自然而然的做到以上这些事情。跟明确知道自己是优先级的好人来往,避免从事给自己带来坏朋友的职业。假如你周围的人都很难做到前文所说的4点,你会发现自己也很难坚持下去。
假设你一生之中尽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你就一定会幸福吗?可能吧,但也不完全由你掌控,不过很有可能你会因此拥有不留遗憾,值得度过的人生,美好的一生。
本书的大致思路如上,当然内容里还有拓展出来的福祉、美德和意义。待时机成熟,我会单独成篇来聊聊。幸福的日子本没有多少,且让我在这充满技能和意义的活动中感受心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