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我会用6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2期。
在上期的解读中,我们首先为大家提供了自我意见建立的三个步骤;接着,我们对于自我意见建立的基础——批判性思考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我们提到了批判性思考的两个要点:寻找根据以及增加观点。
在本期的解读中,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二课:深入理解——思考不要停留在“可能是事实”之前。
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必须检查自己是否理解,而不是“自以为是”。但是,如何才能进行深入地理解,从而让自己彻底地思考呢?
01
首先,检查自己对获得的信息是否真正理解。
深入理解的敌人是“自以为是”,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深入了解一件事情,就必须要认真且谦虚地问自己,对这件事是否真的了解了。因为自己没有理解清楚的事,就算说给别人听,别人也不会理解。
为了拥有能够说服别人的意见,我们必须先检查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已获得的信息。
那么,如何判断或者检验是否“真正理解”了呢?在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方法。
方法一:用对5岁小孩的方式说明。
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不能用浅显的话来解释,就不能说你已经充分理解。”所以当你能够“把信息说明得连5岁小孩也能懂”的时候,就说明你是真的充分理解了这件事。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假设你的下属想企划一个只靠听就能让英语能力大幅提升的音像商品。现在他来找你征求意见,那么,你此刻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检查“自己对这项企划是否清楚地理解了”。
你可以试想一下自己正在向5岁小孩说明这项企划方案。
当你和他说“很多人都希望能把英语学得很好,而这张CD很厉害,只是听,英语就能变得很流利”的时候,小孩儿可能会问你:“为什么想把英语学好呢?流利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很滑很滑,像纸一样?”
这个时候,你可能真的会产生疑惑: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学英语呢?这个商品是能让英语变得“流利”吗?不是增强英语听力吗?话说回来,听力变好了,英语就会变流利了吗?
所以,如果对话遇到阻碍,就表示你对这个商品还没有充分理解。假设向5岁小孩说明的这种方法,不但可检查别人的意见或信息,也可以用来检查自己的意见是否足够明确。
方法二:深入挖掘专业用语。
遇到要“切实理解”的信息时,必须多留意平时无意识地使用的专业术语,同时养成认真思考词汇的含义这种习惯。
方法三:翻译成英文等外语。
检查是不是“以为已经懂了”的另一个方法,是将它试着翻译成英语等外语。将其翻译成外语的方法,可以强迫我们去找到离原本句子最接近的词汇,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见的“漏洞”。
02
在进行过自我检查之后,便要进入一个新的环节——切实举出不理解的部分是什么。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可以使用“理解程度检查表”。你可以使用电脑来制作清单,也可以手写,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一张白纸从中间对折,在左侧列出“已理解的部分”,右侧则写下“不理解的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件事:
第一,无论是理解的还是不理解的内容,都要全部写下来。因为很多时候,一旦把脑中的各种杂念写出来,通常就会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
第二,想要明确尚未理解的部分,先厘清“已理解的部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请务必从左侧开始写理解程度检查表。
第三,不能立刻想出“不理解的部分”或是“有疑问的部分”时,请试着逐一审查左侧的“已理解的部分”中“每一项真的正确吗”。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5W1H进行反驳。
所谓5W1H指的是Who(谁)、What(做什么)、When(何时)、Where(哪里)、Why(为什么)、How(怎么做)等问题。在检查自己的理解程度时,最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就是用5W1H问自己,看自己是否能确实回答。另外,在商务场合中,不妨再加入to Whom(向谁)、How much(多少钱)等内容。
此外,用“信号灯色的记号笔”帮助思考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当信息或信息来源太多时,我们不妨用书面形式展现已经被理解过的信息。
这时,可以用红、绿、黄三种颜色的笔进行标注。你可以用绿色的笔在你觉得“原来如此,充分理解了”的地方画线;用黄色的笔在“有一点不太明白”或“最好查证或思考一下”的地方画线;而用红色的笔在“完全看不懂”的地方画线。
“信号灯色的记号笔”的3种颜色是从红绿灯联想来的。绿色代表理解清楚,可以继续前进;黄色是最好稍微停下来想一下;红色是怎么想也不理解,需要暂停的意思。
当然,如果手边没有这三种颜色的笔的话,蓝、黑、红三种颜色的圆珠笔或彩色铅笔也可以。无论什么笔都可以,我们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确认自己已经理解或者有疑惑的地方。
在画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对自己诚实,因为彻底思考这件事并没有标准答案。此外,这是个人的实践,不用设想别人会不会读到。
03
在进行完前两个步骤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是:为消除“不理解的部分”,思考有效问题,并养成实际提问的习惯。
那么,如何才能提出好问题呢?
在这里,作者为大家提供了提出好问题的十二项原则:
1.“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怎么做”。
这5个要素是“信息的基础”。所以,请先思考一下,自己要考虑的所有“信息”,是否具备这5个要素。
2.“为了什么目的?”“为什么这么有把握?”
“为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它包括了两种含义:
其一是询问目的时的“为什么”。例如“做出某项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其二是询问根据的“为什么”。例如,当某人觉得以上规定具有切实作用时,你就可以质疑:“为什么这么有把握?”
3.对信息提问。如果对别人给的信息能够衍生出新的问题,不妨试试去提问。
4.探究必要性。重新探究信息是否必要,比如“真有必要做出这项规定吗?”或者“不这样行不行?”
5.探究数据是否正确、妥当。当数据等被引用作为“证据”时,就有必要探究引用该数据是否合理。
6.检验模糊的用词。如果现在一时想不出任何“理想方案”的点子,可以提问:“所谓理想方案,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内容,能不能解释一下?”
7.引用相似但不相同的例子。如果知道可作为比较对象的“类似案例”,可以用来做比较并提问。
8.确认事物的两面性。你可以试着去确认事物的“反面”,每件事物一定都有表面和内里,你可以去问一问,这件事这么做的缺点是什么?
9.询问契机、起因。也就是“一开始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追问契机、起因,就能看出那个人说的话只是一时兴起,还是有什么想法,比较容易了解背景。
10.探究为什么是“现在”。在商务上,再好的想法如果不是在适当时机提出,就没有意义。
11.询问长期性发展。你可以去询问这件事长期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优势和弊端。
12.以采访者的姿态追问背景。如果时间和氛围允许,可以用采访者的态度,进一步询问感兴趣的事。
在提问环节需要注意的是:
很多时候,“好问题”大多是“对方不想听的问题”或是“尖锐的问题”。但是请大家一定要抱着“提出好问题,并不是为了反驳对方,而是想更清楚地理解对方的意见和信息”的想法来提问,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在提问时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也就自然不会有“尖锐感”了。
04
现在我们已经懂得提问的方法,但在进行深入理解时,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区分“事实”与“意见”。区分这两个要素是掌握彻底思考能力的重要基础。
那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意见”呢?这两者又该如何区分?
“事实”是以某种形式显示证据的事物,而“意见”是我们思考后,每个人得到的不同想法。
在这里,必须特别注意小心的是专家的发言。专家们说的话有说服力,所以很容易让人把“意见”误以为是“事实”。一般人会认为“既然知名专家都这么说了,一定不会错”,于是毫无质疑地相信他了。但我们必须要注意“这个专家说的话是‘事实’还是‘意见’”。
一定要记住:“事实”是通过证据可以证明的事物。我们必须从平时开始就要注意那些“很像事实的事”有没有证据。
当我们学会厘清理解和不理解的信息与意见,学会提问之后,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当我们面对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时,应该怎么办呢?
敬请期待下期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