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救的她,依然向往大海

当“海上漂流36小时生还”、“将救生圈裱在船上做纪念”的新闻字眼冲击着我,这确实给自己一种无法平息的心里感受。

经常会想,我们对大海的观感,可是常去海边走走,洗刷自我压力,或是排除杂念的象征。但要是在海上遇到比较紧急的危难,也许自己还真难以想象该怎样应对。但这,一定是从落笔书写开始,去描述这样的人物事例,得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她是芝士,一个经历过海上苦难的女生。她的生活也因这场意外经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芝士,从小在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长大。这座城市没有海,她非常想去海边看看。如果说,本就在旅途路上的人,很想去特定象征意义的地方走走,确实会有一个精神追寻,朝着自己向往的地点前进。日本之行的最后一站,芝士与朋友约定去看伊豆地区的海域。

伊豆的海,本就像大部分地区的海岸一样,是蓝色清澈的一抹亮色。用芝士的话来说,海的波涛,让人感觉很安静。但这是她第一次实景看海,原本就给她一份说走就走的惊奇感受。

只是,她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危机挑战。

芝士和朋友一起租借游泳圈,换好泳装走向浅水滩,她在水里游了20分钟后,往回游时遇到离岸流,失去了自我调整方向的动能。离岸流把她带到了深水处,她本想用自己的些许力气往回漂一阵子,但巨大的牵引力使她难以掉头。

芝士的朋友们都已经上岸,便大声喊叫她。可她只能无助地回应,在慌乱中试图继续尝试有没有其它方法能自救,毕竟真的离岸边不算太远。可她在暗流海水的推动下,反而一直停留在原地。天刚刚黑,朋友们朝向她照射着手机闪光灯,芝士可以看得到,但还是不好动弹。

这时的芝士,想的是等待朋友救援,顺便让自己不要失温,多靠游泳圈把身体撑起来。时间拉长,朋友们用手机放大图案录制视频,想寻找她在海上的哪一处,可只能看到最开始的一块浮板。这一下,芝士的朋友就报警了。

报警,只是第一步,可船什么时候能来,也是个问题。附近过往船只的鸣笛声,夹带汽油味扑面而来的时候,芝士使劲地呼救。可惜的是,船略过了她,这就让她感觉被救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据芝士回忆起的海面,是一片漆黑的样式,水温也冰冷刺骨,这使她感到前有未有的恐惧——她开始想象,自己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被海水夺去生命。这些想法在脑海浮现,她一直强撑着高密度的冰冷想法,熬过海上漂流的第一夜。

天亮后,芝士偶然飘到一个海运航线之间,看到一条接一条的船在她的正远处。她再次尝试呼救,想着要是还有很多条船驶来,那就会有更大的希望被获救。她反复地向这些船只招手,并拼命喊叫,这些船只上的人员却没有任何回应,甚至和前面一样直接略她而过。这种既上不了船,又近不了船身的感受,在她的心里成为一道抹不去的失落。

虽说这失落感,蔓延在芝士的心间,但是船只的路过,已然变为她自己新的寄托。海平面的海市蜃楼现象,促使她幻想出一个美丽新世界。她持续以美轮美奂的想象,赋予自己一些打破恐惧的动力。

海上的日出红晕

就这样,她熬过了又一个夜晚,海浪越来越大,浇灌着芝士的思绪。耗尽体力的她,还继续在游泳圈上支撑。第三天的白昼,她终于看到几辆作业船离她最近。有甲板上的人看见了她,直升机的轰鸣声响起,下来两个救援人员,吊着绳子,终于把她救了上去。

写下来这段关于她的经历,就会在想,如果人遇到这么大的变故,那真会给自己一种滋生出的极大创伤感。这要是我,肯定会对大海有着真切的恐惧。毕竟,要是以重大的生活变故为由,怎么都会生出应有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需要去积极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不过,芝士在危难当下的应对心态,真正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危险境地时的从容与自我调适,这真就能给我们带来生活里的启迪。

如果一个危难的险阻,变成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这股暖流也会给人滋生全新的动力。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寻找情绪与事情的出口。看着芝士的这一际遇,属于绝处逢生,这是生命的希望。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本不会如这样的经历,那就更可以多去探索情绪与事情的平衡态度,解除生活的一件件疑惑。

芝士说了这样一句话:“大海是无辜的,我没有必要因为这个事情怕浪。”她准备继续深造,将自己未来的发展城市定为大连,这个位于东北的魅力滨海城市。

也许,人对于热爱事物的向往,不会因为一场大变故而改变。有些事情的心里痕迹,一部分带着内心的伤疤前行,也一部分带着期待朝前看。

生活中的有些事,就是如此将自己养育。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态度,从容在许多经历间穿梭。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生活创伤,也带着自己的部分热爱。融合在一起,这终究成为自己独有的成长之路,也是真正完整的自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