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有个叫乐乐的男生,平时爱笑,写作业也认真,就是上英语课从不开口说话。每次我让他回答问题,他都低头装看书,哪怕问题简单如“What's your name?”他也支支吾吾。起初,我以为他是英语基础差,后来才发现并不是。一次默写测试,他的拼写几乎全对,这说明他并不“不会”,而是不敢说。
为了帮他打开“话匣子”,我想了个主意:办一个班级英语角,每周五下午开展“英语小舞台”活动,内容是每人用英语介绍一样喜欢的东西,可以是玩具、动物、一本书,甚至是一幅画。我鼓励大家可以带道具,还可以结伴表演。
第一周反响热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报名,有的模仿广告,有的配音动画,笑声不断。可乐乐依旧坐在角落,笑得前仰后合,但始终不敢举手。
我没有急于点他,而是悄悄在课后找他聊天。我装作随口问他:“你最喜欢的玩具有英文名字吗?”他眼睛一亮,说:“变形金刚!Optimus Prime!”我顺势说:“哇,那你一定很了解他。你愿不愿意下周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就用你刚刚说的这句话开头也行。”
他犹豫了一下,小声说:“我怕大家笑我口音。”我拍拍他的肩:“谁敢笑你,我第一个不答应。徐老师最欣赏的是敢尝试的人。”
那一周,我偷偷做了点“小动作”。我在班上分享了一段“蹩脚英语”的视频,然后故意模仿视频中人的发音,引得全班大笑。笑过后我认真说:“你们知道吗?哪怕说得不完美,也比什么都不说强。英语是工具,不是比赛。你敢开口,就是胜利。”周五到了,乐乐果然带着他的变形金刚站到了讲台上。他一开始声音很小,但随着熟悉的台词和玩具的互动,他的语调越来越自信,最后竟然还模仿了一段动画里的英文台词:“Autobots, transform and roll out!”台下掌声雷动。我也笑着给他竖起大拇指:“Well done, Leo!”
那一天之后,乐乐不再沉默。他开始主动回答问题,有时还会带点“表演欲”。英语角也成了班级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连原本害羞的女生小颖都开始尝试讲小故事。
教育,其实就像开启一个盒子。有的孩子的“盒子”特别紧,需要你用心、用巧、用情,找到那把钥匙。对于乐乐来说,那把钥匙,就是一个他最喜欢的玩具和一段被理解的语言。
从那以后,我更加坚定:真正的英语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勇气的激发。只要孩子愿意迈出第一步,未来的路,一定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