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82天
原文阅读:
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讲解: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都坐下来后,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之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礼道吗?”孔子说:“没错,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启发思考:
师冕是一个盲人乐师,这一章描述了孔子对待一个盲乐师的方式。孔门弟子记录下非常完整的镜头画面,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孔子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和做法,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仍然历历在目,令人感动。
整个过程中,夫子的一言一行都很自然,看起来如此普通、如此平常,没有高难度动作,也没有深奥言语,但几乎每个细节无不是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在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孔子做得周到体贴,充满人情味,体现了他的仁心和对人的尊重、关爱。儒家待人接物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将心比心,推己及物,在这里呈现得细致清晰。
然而,这些看似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人人皆知的小事,不论当时还是现在,并不是人人真的都明白应该如此的道理,也绝非人人能够不假思索地立刻做出的反应。
夫子回答了子张的问题,说这就是“相师之道”,是帮助盲人的道。简单地说,把盲人看不见的东西告诉他,就是道。进一步细细体会,把他人最需要的东西给予他或她,是道;助人,是道;时时说出真实,是道。从日常教养和行为习惯中体现内心深处的初心,也是道。
《论语》里还记下许多夫子的日常琐事和行为,就如前边我们学过的,他在走路或者行车时,看到奔丧的人、目盲的人、肩负国家档案的人,要在车上俯首为礼,或者低头加快脚步。这些记录说明,孔子说的“仁者爱人”不是一句空话,不是高明玄妙的大道理,而是非常具体、非常接地气的行为。
我们知道,夫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也用自己的这些具体行动展示了如何对弟子们进行引导和教化,这就是儒家倡导的率先垂范。这种身体力行、行不言之教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也依然是最有效的。
近日开始学习一门课程《跟华杉学儒家思想》,华杉讲到一位台湾做酒店的企业家的故事。有一天,他回酒店,门童跑过来给他开车门。他一看,前面停着顾客的车,没人给顾客拉车门,却跑来给老板拉车门。他应该怎么办呢?你可能会想,他应该告诉门童“你要给顾客拉车门”。。但他没有说话,而是自己站在酒店门口,有顾客的车来,他就上前拉车门。
门童当然马上领会了,同时也感到很羞愧。过了一小时,酒店总经理从楼上跑下来了:“老板,是我没管理好。”他说:“没事,我是开酒店的,给顾客拉车门本来也是我的本分。”这老板就自己站在那里做门童,给顾客拉车门。拉了多久呢?两个星期。从此,酒店的服务质量一下子上去了。这就是率先垂范的作用。这位酒店老板用行动感染、教化了公司员工。
当然,除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想起作用,更重要还在于持续时间要足够长。如果他亲自示范拉车门一小时,可能效果很有限。但他持续拉了两个星期的车门,这两个星期里,每一个人都会反思自己工作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都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行为修养。
率先垂范,用行动感染教化他人,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两千五百年来,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受过孔子思想的熏陶,不管愿不愿意,儒家思想早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不仅是儒家思想的自觉的学习者,更希望是儒家思想的主动的践行者,学习儒家思想中那些真正可以指导我们生活、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修养和人生境界的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儒家思想的精华践行到每一次待人接物上、每一条工作方法上,甚至是企业管理和人生规划上。